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ID:38022397

大小:3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4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_第1页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_第2页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_第3页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_第4页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李建,2008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年、2012年哈尔滨市历史学科教学大赛分获总分一等奖,2011年在省级刊物《教书育人》公开发表《浅谈历史学习兴趣与人文素养的养成》,另有省市级获奖论文多篇。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和当今世界的联系,理解传统儒学的现代价值和我们对待儒学的态度。二、过程与方法:联系秦朝和西汉初期70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法家、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统治思想的其兴衰更替从汉朝历史的演进、时代大背景、新儒学的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新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新儒学得的影响部分通过呈现文字史料,让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儒家思想在战国不受重视,秦朝受到打击,在西汉以后受到推崇,都是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

3、统治的需要,只是手段不同,其实质并无差别。辩证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大一统”思想是中国历史发展持久和统一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去看问题的能力,提升认识水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和评价教学方法: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两段文字史料:《汉书》卷8《宣帝纪》记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十月:冬十月,诏曰:“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深惧焉。有能箴朕过失,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匡朕之不逮,勿讳有司。朕既不德,

4、不能附远,是以边境屯戍未息。《汉书》卷8《宣帝纪》记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四月:夏四月辛丑会,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汉代以后的皇帝当遇到地震、日蚀等自然灾害时往往下罪己诏,也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检讨,咱们现在知道,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抗拒的,和皇帝没什么关系,皇帝为什么要罪己诏呢,这和古代的什么思想有关呢?皇帝为什这样做呢?这恰恰就是咱们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而导入本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课堂设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5、的局面,秦始皇焚书坑儒,重用刀笔吏,法家成为统治思想,汉朝建立后,又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治理国家呢,请大家结合材料进行思考?展示材料:“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新语》陆贾引导学生得出“黄老之学”的结论,进而对概念进行解析:“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为了扩大影响力,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内容包括: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倡导“待

6、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使统治者少干扰民众,以利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课堂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黄老之学在西汉初期受到推崇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初的社会经济状况,秦朝灭亡的教训等内容得出结论,结合教材认识黄老之学的推行带来的重大变化。进而进行概括,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力增强,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但盛世之下也隐藏了一些矛盾,如地方权力过大,汉初的诸侯国问题,来自相劝的威胁,和匈奴的关系等等,这又是黄老之学难以去解决的,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学说来适应已变化了形势,这就

7、是董仲舒的“新儒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堂设问:董仲舒的“新儒学”和传统的孔孟之学有什么异同,战国以来一直不被重视的儒家何以在此获得了独尊的地位呢?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

8、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材料三:董仲舒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材料四: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