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990862
大小:53.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4-30
《17.登鹳雀楼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主备人:陆莉施教日期年月日教学内容17.登鹳雀楼共几课时2课型讲读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2.彩笔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了。3.学生在晨诵课中已经背了《凉州词》等预习设计1.大声读读这首诗,将生字圈出,想想它们在
2、诗中的意思。2.了解一下作者王之涣学程设计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一)进入新课,破题质疑1.根据诗题质疑。2.简介王之涣: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3.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登上高处,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站得高,看得远……(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程单一: (1)借助工具书,读
3、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3)自学时间:4分钟2.自主学习4分钟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预习作业2展示: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出示学程单,朗读学习单导学:1.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2.在学
4、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1、展示:(1)分组朗读(2)诗句意思: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3)齐读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练习读出节奏和重音2.出示学程单2。(1)读古诗,按要求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3)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4)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5)自学时间:10分钟展示自己的简笔画,描述
5、自己的画5.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小练笔(五)练习写字练习书写生字 3.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
6、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6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7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8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
7、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五)写字指导出示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1.朗读生字2.组词3.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欲”是左右等宽,其余是左窄右宽4.学生练习描红、仿影、临写作业设计完成《补充习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