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第1课时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第1课时

ID:37990615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4-29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第1课时_第1页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第1课时_第2页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第1课时_第3页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第1课时_第4页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第1课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第1课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海口市第十四中学导学案学科:七年级下语文准印份包科领导签字主备人:课型: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备课时间:备课组长签字:班级:第学习小组姓名:学习内容诵读欣赏古诗二首第1学时学习目标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的意境。2.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学生借助资料了解作者。《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登岳阳楼》杜甫2.背诵品味两首诗,存在疑难问题。二、课堂探究:1.《题破山寺后禅院》(1)齐读本诗二遍(2)逐句理解此诗的意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古寺

2、”“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竹径通幽处”,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3)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3、万籁俱寂”,沿用至今。2.《登岳阳楼》(1)背景介绍(1)齐读本诗(3)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4)小结:三、

4、达标检测:1.背默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学习反思:知识链接: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5、“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