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ID:37982943

大小:5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28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_第1页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_第2页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_第3页
资源描述: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题:《古诗两首》课时:共二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设计者:四年级新密市市直第二小学(修订)【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要求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

2、础上学习。【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并说出读诗的感受。【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听写词语。评价任务二:通过朗读的方式说出诗句叙述的主要景物。评价任务三:根据注释,通过朗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资源与建议】1、对教材的简单分析: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

3、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

4、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对资源的分析、建议:1.借助班班通辅助教学,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2.改变课件华而不实,紧扣教学内容,为用而用。3.重视课件和教法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本课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教材分析:3环节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活动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活动二(一)解诗题,知作者1.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

5、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完成目标一)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活动一(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前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

6、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4.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5、、后两句什么意思?(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6、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身在庐山之外,站在高处看)7、“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学生能抓住要点,根据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完成目标二)3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画杨桃)”环节三品

7、读课文感受道理活动一(三)多诵读,悟诗情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2、小结: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3、悟诗情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

8、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学生能准确画出描写小钱的相关语句,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等阅读方法简要批注阅读感受。环节四领悟写法积累运用活动一检测《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