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7-5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七章现实主义文学(五) 第七节“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列夫·托尔斯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其生平和创作;理解其一生探索的思想轨迹;掌握三大杰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托尔斯泰一生追求的”平民比”及”托尔斯泰主义”。2﹑”心灵辩证法”三﹑课时安排:四课时四﹑教学内容: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当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从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初,他以近60年的文学创作,为俄国文学和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俄历8月28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县雅斯纳雅·波良纳
2、的一个伯爵家庭。她2岁丧母,9岁丧父,由姑母监护长大。1844年他进喀山大学东方语系学习,后转学法律。大学期间,他爱卢梭等人启蒙思想教育影响,对学校教育不满,1847年退学回到雅斯纳雅·波良纳。作为年轻的庄园主,他同情农民,试图在自己的宝贝地上实行改革以改善农民的处境,但结果遭到失败,因为农民对地主不信任。在灰心失望的情况下,他在莫斯科上流社会过了一段懒散﹑荒唐的生活,同时也在焦虑不安中思索着道德上纯洁完善的问题。由于不满意贵族生活,不满意自己的无所事事,1851年,托尔斯泰的贵族生活士官的资格,跟随长兄参加了俄国驻扎在高加索的军队,
3、二年半后转入多难河部队,自愿调到克里来亚并参加塞伐斯托波尔保卫站。1856年退役回家。1857和1860年,他两次出访西欧的现实同样使他厌恶。1860年,他一度出任处理地主和农民争端的和平调解人,因偏袒农民受顽固地主攻击而去职。1862年,他的庄园受到宪兵的搜查.同年,托尔斯泰成了家。一个时期以来,他和莫斯科著名医生别尔斯家交往密切,对其二女儿索非娅·安结烈耶夫娜有了感情。经过长时间的动摇和考虑,终于向她求婚了。他的求婚立即被接受.这年的9月23日,他们举行了婚礼,那时索非娅18岁。此后,托尔斯泰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创作上。写出了许多重要
4、的著作。80年代后,他参加社会活动日益频繁;参加过莫斯科人口调查及赈济灾民活动。晚年的托尔斯泰一直想摆脱贵族家庭生活,实现”平民化”的理想,因而和妻子发生不和,思想陷入极端苦闷之中。1910年10月28日夜,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因患肺炎,11月7日逝世于阿斯塔波沃车站,享年82岁,根据作者遗愿,遗体返回波良纳,埋在森林中的峡谷旁。这是一座十分朴素的孤坟,没有墓碑,也没有十字架.但是坟墓却由许多老橡树﹑白杨和菩提树环绕着,就像一群忠心的武士一样守护着这块神圣的地方。托尔斯泰漫长的一生跨越了俄国革命的三个历史时期,即贵族革命时期平民知
5、识分子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经历了19世纪俄国社会生活中的几件大事:克里米亚战争,1861年废除农奴制,1904年日俄战争和1905年俄国革命。在现实矛盾的推动下,在他的紧张的思想探索和不断的追求中,他终于在70到80年代之间完成了思想转变.他在《忏悔录》里说:“1881年这个时期,对我来说,乃是从内心上改变我的整个人生观的一段最为紧张炽热的时期”,“我弃绝了我那个阶级的生活”。他由一个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倾向的贵族作家转变为宗法制农民的思想代表。托尔斯泰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早期:(1852—1863),是他艺术
6、探索和成长的时期。1852年,托尔斯泰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部小说《童年》,他和后来的《少年》(1854年)﹑《青年》(1857)合成自传性的三部曲。小说通过贵族少年尼古连卡性格的形成过程,表现了作者对贵族社会的批判倾向,并提出”自我修养”的主张。50年代的中期发表的《塞伐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是作者自己的战争见闻写成的军事特写,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战争的现实主义传统。这部作品歌颂了士兵下阶军官的英勇战斗精神,批判贵族军官醉生梦死,追逐名利的丑恶行径,真实再现了塞伐斯托波尔保卫战的壮烈场景。这部作品给作家带来极高的声
7、誉。1856年,作者写成带有自传性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写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在自己的庄园里进行农事改革,由于农民不信任而遭致失败的故事。这部作品第一次明确表现了作家对地主与农民关系问题探索。1856年底,托尔斯泰辞去军职。1857年,他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在瑞士小城琉森,他对“文明人”欺侮“下等人”感到非常气愤,写成了著名短篇小说《琉森》,痛斥了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虚伪。50年代末、60年代初,托尔斯泰与革命民主派在农奴制和艺术观问题上发生分歧,1859年他与《现代人》杂志分离后回到家乡创办学校,把教育视为社会改良的
8、重要途径。1863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哥萨克》是托尔斯泰早期创造的终结。这部作品写了将近十年。主人公奥列宁厌恶贵族腐化生活和都市文明,来到高加索,想同哥萨克一样过纯朴自由的生活。但是,由于他不肯,也不能抛弃贵族的恶习和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