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ID:37951783

大小:6.63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6-03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_第1页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_第2页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_第3页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_第4页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 手工业 商业商、周原始农业农作物耕作技术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刀、石斧、耒耜青铜、耒耜、石锄、石犁刀耕火种排水、沤肥、除草、治虫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桑、麻等1、起源:2、表现: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石器锄耕石斧石犁耒耜青铜耜起土农具青铜农具粟麦菽麻稻桑黍稷五谷:六畜:猪马牛羊鸡狗3、意义:(1)人们生活从迁徙走向定居(2)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2、表现: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耦犁;耧车(播种工具)曲辕犁1、生产工

2、具的不断改进——铁农具广泛运用(1)春秋战国(2)西汉(3)隋唐铁犁牛耕铁犁铧冠(1951年于河南辉县出土)汉代的犁和犁壁这种牛耕方式俗称“二牛抬杠”,也即文献中所说的“耦犁”。耧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种子箱排种管开沟器机架牵引输种管淮安靖王李寿墓壁画犁地播种犁壁犁评犁箭犁铲唐朝的曲辕犁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铁农具广泛运用2、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代田法耕耙耱垄作法(2)西汉:(3)魏晋南北朝: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

3、代田法。代田法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 宋代江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制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铁农具广泛运用2、耕作技术的进步3、耕作制度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铁农具广泛运用2、耕作技术的进步4、水利工程的兴修战国秦国的都江堰; 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1)水利工程:(2)灌溉工具: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翻车复原图人力和水力翻车的模型隋唐五代南方高转筒车清代风力水车风力为动力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清铁犁牛

4、耕垄作法都江堰耦犁耕耙耱代田法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曲辕犁一年两熟、一年三熟耧车一年一熟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你知道牛郎织女的传说吗?牛郎织女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的概念: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集体耕作个体农耕2、耕作方式:变化原因:农具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个体农耕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耕作方式:个体农耕1、小农经济的概念:3、小农

5、经济形成的原因:(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耕作方式:个体农耕1、小农经济的概念:3、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4、小农经济的特点:(3)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耕作方式:个体农耕1、小农经济的概念:3、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4、小农经济的特点:5、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生产资料;积极性;规模小;精耕细作;徭役重;贫困破产。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地主土

6、地私有制为主导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农业起源:(2)内部分工:(3)耕作方式:(4)耕作技术:(5)基本模式:(6)土地制度: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A、春秋时期的芍陂B、西汉的白渠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汉代治理黄河C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④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B3、史

7、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其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青铜耕作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CA5.右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6、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

8、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B.水利工程的兴修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7.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通:“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这段材料反映了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