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935808
大小:41.0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6-03
《(转载)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一)上传:张晓敏 更新时间:2013-8-1514:24:15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一)(2009-04-0920:56:35) 聆听阶段:(共14个问题) 1、主题教学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依据是什么? 窦:抱守以往的经验或成绩,自己的专业就会停止成长。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师应该继往开来,让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并站在“课程”的高度,成为新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既要紧贴地面行走,又要怀抱问题意识,大胆尝试探索,拥有专业发展精神。
2、 我一直在思考,语文教学如何适应这一时代挑战。我曾经写下《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见《人民教育》2002年第1期),从大语文观的角度,提出要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打好学生“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当我带一个班六年直至毕业升入中学,我以为找到了一条改变语文教育的道路。可在实践这一理念时,我发现,尽管自己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热情,在教学中增设了大量的活动项目和选读内容,但限于种种原因,我大多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实现对教材与课堂的超越。我意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只限于改良层面,甚至只是有一点“茶壶里面翻波浪”的味道--我们的许多教师,不就是这样只能从课外打
3、包围战,而未完全进入教改主阵地吗? 不知大家和我是否有这样一种感受:检索自己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如目不暇接的满汉全席。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这些“片断”的知识不是遗忘就是孤立地存在,与其他经验无法链接。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许多昨天的知识和方法显得苍白无力。猛然间,我觉得以往所学内容似乎是一场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尝试通过“主题”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从整体上着重于人性的开发与启蒙,认识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与美好,建立人与世界和谐美好的关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以此在语文素养全面养成时
4、,构成学生的精神跑道,并成为其人生轨迹。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的攻坚战。那么,真正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道路在哪里呢?换句话说,我们能否找到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积累智慧和情感的教学方式呢?而我个人的使命,就是要从新课程观的高度,在“三个立足”上进行“三个超越”,在此基础上又有所超越--“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教师和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我读了西方统整课程理论,又联想到汉语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以及当今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严重问题,于是从教材自身建构不是
5、课程单元下的“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深刻而崭新的教学理念。她从生命的高度,既建构课堂,也解构课堂,不仅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学生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积极为学生的生命和成长奠基,体现了母语教育的文化性。简单说,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深入教材的主题挖掘,以及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2、窦老师提倡的“文化主题”与“思想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等最大的不同点与相同点是
6、什么?几者间关系怎样?就不能相机融合吗? 窦:我所说的“主题”,都是从教材本身来说的。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教育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而是在教材中努力寻找和挖掘文化主题或是说是哲学主题,如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点”。这就是教材的灵魂,是教材的“眼线”,可以说是“文眼”,如我教学的《圆明园的毁灭》中的“毁灭”、《秋天怀念》的“好好活儿”、《晏子使楚》中的“尊重”等。这些语词都是教材中的“语词”,教师围绕其主题当作话进行教学,课堂也就有了“课眼”,这便是主题教学。然而,如何寻到“文眼”,转化“课眼”,这就需要教师的功夫了。 当然,这并不是对
7、“思想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等的拒绝与排斥,而是包含它们。这样的“主题”是课堂的灵魂所在,是更深层次的,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是引发我们思考的,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启发、引领等的益处的,是我们课前须深入研究的。这几个之间的关系是彼此相对独立,却又相辅相成的,一系列的主题教学之后,会使学生思考问题时从高处、大处着眼,在潜移默化中受益。 也就是说,主题教学必须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从教材自身出发,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