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史哲试验班

北大文史哲试验班

ID:37927306

大小:289.8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6-02

北大文史哲试验班_第1页
北大文史哲试验班_第2页
北大文史哲试验班_第3页
北大文史哲试验班_第4页
北大文史哲试验班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大文史哲试验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北京大学国学班低调结束“国学热”中的“大师培养计划”1994年9月,当小G作为免试保送的新生,来到北京大学首届“文史哲综合试验班”(知情者有的称之为“大师班”,有的称之为“国学班”)报到的时候,她没有想到自己在本科四年里将会被作为未来的“国学大师”培养。在近日接受采访的时候,她含蓄地否认了这个培养初衷,而只承认学校是为培养“通才”和“打通文史哲”的薪火传人才开设“文史哲综合试验班”的。这位当年为高考苦读的年轻人更不知道,决定她人生转折点的还有更复杂的思想逻辑和历史机缘。1991年初,在有国家教委社科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高校部分教师参加的“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的学术座谈会上,许多学者严厉地指出:“近几年来,在理论界、学术界、文化界和社会上重新泛滥起一股以‘反传统’为时髦,乃至全盘否定民族文化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这股思潮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这种危机意识给传统文化研究注入了相当的动力。1993年5月,由北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创办的《国学研究》年刊第一卷出版。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记者毕全忠的报道:《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散记》。编者按说:“国学的再次兴起,是新时期文化繁荣的一个标志,并呼唤着新一代国学大师

3、的产生。”报道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北大在国学研究方面的新成就。季羡林先生看到报纸后很兴奋,建议趁此良机抓紧成立北大国学院,把传统文化的研究推进一步。1994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进一步说明国学“能激发爱国热情”的作用,并强调这是“我们今天‘国学’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培养国学传人为目标的“文史哲综合试验班”计划形成了。关于这一计划,北大的另一位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知道这件事,也参加过会议”。1994年9月,北京大学“文史哲综合试验班”正式开学,小G就是“试验班”的首届学生。除了上述复杂的背景因素,“试验班”还

4、与生源竞争有关。北大中文系王岳川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1989年以后,由于北大实施新生军训,许多准备报考北大文科的学生可能转报其他大学,于是就采用免试录取尖子生进入‘国学班’的办法。”七年试验在教学上,“试验班”前两年的课程采用拼盘的办法,几乎囊括了文史哲三系所有基础课的内容。据小G介绍,前两年每周有40个文史哲基础课时,是文史哲每个系基础课时的3倍,三年级后根据个人志愿转入文史哲三系的任何一个系继续学业。小G说,她所在班级的28个学生中,4年后一半以上的学生上了研究生,但现在只有三四人继续在北大深造(其中尚有改学现代文学者),其余全部出国了。后来的数届学生

5、也大致如此。显然,“试验班”的同学们对这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做出的反应背离了校方的初衷。所谓“国学”、所谓“大师”的方向感逐渐模糊起来,以致另一位几年后进入“试验班”的学生小B对“国学班”一说完全不知。他说:“给我们讲课的都是40岁左右的青年老师,多是外语很好,西学很精通,可国学底子相当差。”小B说,“试验班”的同学四年中对“国学”印象不深,倒是很多人外语学得好,西方小说和理论也看了不少,学到中间就出国了,因此“试验班”学生反倒比文史哲系的普通学生“西化”得多。不过小B承认,文史哲基础课虽然最初学得很累,但四年下来阅读量比别人大得多,还是受益不少的。一些教师也

6、发现“试验班”存在不少问题。王岳川说:“培养大纲以‘教科书’而非‘经典原著’为本的教学法都存在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教学效果离‘培养大师’的设想有相当距离。”对此,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进一步指出:将三个系的课程浓缩在一个班里进行教学,是不可能的。要办一个“大文科”,就应当着重中国古典原著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结合,而不能依靠“单纯古典”、“忽视西方”的教科书来教学。停办“国学班”原“文史哲综合试验班办公室”(该机构现已撤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该“试验班”最初定位在“国学”上,但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强制,选修什么课由他们自己决定,最后还是选修西方现代人文学科的

7、学生多。此外,据其他有关人士说,学校对“试验班”的管理也存在制度上的缺陷,比如在学分设置、评奖和“试验班”学生优先读研的问题上,和普通本科生之间存在较大利益矛盾。这一切都给推行“国学大师”培养计划带来困难。终于,北大校方决定:从2001年起,取消“文史哲综合试验班”的招生,实行“低年级的通识教育,高年级宽口径的基础专业教育”的“元培计划”。至此,“国学大师计划”便被“培养通才”的“元培计划”所取代。在采访中,汤一介先生感叹地对记者说:“‘试验班’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检视北大“文史哲综合试验班”七年的历程,人们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究竟应该培养“国学大

8、师”还是“学术大师”?究竟应该以怎样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