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

文史哲

ID:48319868

大小:23.53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1-10

文史哲_第1页
文史哲_第2页
文史哲_第3页
资源描述:

《文史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西周时期出现的社会人文精神新观念是:(敬德保民)2.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中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学者是:(荀况)3.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为“思想创造的能动时期”是指:(先秦时期)4.唐朝大诗人李白生活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李隆基)5.清代吴敬梓创作的著名小说作品是:(《儒林外史》)1.中国汉字(造字法)被称为“六书”上古时期,有“(仓颉造字)”传说。2.“(观风知俗)”是周代推行礼乐教化的个重要环节。“(八股取士)”是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一个重要措施。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和哲学的自觉

2、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4.中国历史上的北魏政权是(鲜卑)族建立,金朝和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5.“(闭关自守)”是中国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外交政策,鸦片战争后,面内忧外患局面,清政府在“(图强自新)”口号下开始了“洋务运动”。1.秦汉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在人文精神思想方面有哪些主要的新变化?在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实现了中国统一的背景下,秦汉两朝相继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大帝国。(3分)在实现全国统一之后,统治者为巩固和发展大一统成果,寻求巩固统治的权威

3、学说,探索整合文化心理的途径,确立普遍认同的思想模式,开始推行“尊大一统”理念。——这是主导和支配秦汉两代的时代精神,也是秦汉君王力图长久维持“履至尊而制六合”局面的帝国思维的集中体现。(5分)与先秦时期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诸子横议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3分)“大”:一表现为求高,皇权至尊,尊到以王者配天。(3分)二表现为求大,大规模,大气派,(建阿房宫,兵马俑,汉长安城)(3分)三表现为求全,文治武功,交接四海,开南方,通西域,吸纳域外文化。(3分)学术领域,巨著迭出:《史记》,《汉书》,郑玄经

4、学,《说文解字》“一”:秦代的同文字、齐律度,汉代的“独尊儒术”,均力图强化人们的心理认同感和精神归附。(3分)“统”:统领和统绪,具体表现是秦始皇建立起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系。完善官僚体制。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制。(4分)汉代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复兴儒教,弘扬经学,最终导致儒学迷信化。(3分)此外,秦汉两代集中人力物力大建“形象工程”,树立历史丰碑,创造奇迹(万里长城、秦始皇陵、汉代的水利工程等等应运而生。)(3分)通过推行以上思想理念和具体措施,达到了提高皇权的威严,炫

5、耀国情的强盛,烘托出帝国的辉煌,展示出统治者的自信,从而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大汉民族理念最终形成。(4分)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玄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发展状况成就:魏晋玄学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的很多问题,重点是讨论“本末有无”的关系:在世界观方面有“贵无”和“崇有”之争,在认识论方面有“言意之辨”,在价值观方面有“名教”与“自然”关系之争。接触到的命题有“体用不二”、“得意忘言”、“声无哀乐”、“自生独化”(不受天或外力支配,个性自主发展)等等。这些理论上的争论,使中国古代哲学思辩达到了前所

6、未有的深度和精度。发展状况:魏晋玄学,通常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正始玄学:(8分)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他们推尚老子之学。何晏著《道德经》、《无名论》,王弼作《易注》、《老子注》,倡言“无”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作为具体事物的“有”皆生于“无”,并从本末、体用、一多、动静诸对立关系去论证。把“贵无”理论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便得出“名教出于自然”的命题。“自然”是本,是无,“名教”是末,是有,名教应该具有自然的本质性,体现自然的规律性。对于围绕名教和自然关系的意见分歧,王弼则试图把两种意见统一起来,认为

7、忠孝仁义乃是人的自然本性,由此引出的结论是“名教出于自然”。第二阶段为竹林玄学:(8分)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他们继承并变革了何、王崇尚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从而使自己的玄学带上了强烈的反儒倾向,他们又都欣赏庄子遁世逍遥的思想,在老学之外,又重视起庄学的研究,并使得整个玄学的发展由老学向庄学过渡。嵇康在《释私论》里提出“弃名以任实”和“弃名任心”。“任实”就是遵从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任心”则是适性合意,自得于心。他把这一理论运用到社会,并追求“顺天和以自然”的生活准则。

8、阮籍在哲学和政治上和嵇康同属一派,但不像嵇康那样锋芒毕露,性格显得柔韧。阮籍也鼓吹“任自然”,抨击虚伪的名教,还倡“非君”说;第三阶段是晋元康时期的玄学:(8分)以裴危页为代表,力倡“崇有论”以匡世风。《崇有论》是裴危页表达其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篇力作。他认为总揽万有的“道”,不是虚无,而是“有”的全体,离开万有不可能有独立自存的“道”。有力地批驳了“贵无”派认为万物之上有“道”、万有背后有“无”的唯心主义倾向。他认为“万有”(万物万事)最初的出现是自本自生,他认为“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