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土地的誓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韩凤霞巩义市康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土地的誓言》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二、学情分析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所以有一定的难度。但
2、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着丰富敏感的心灵,学习过程中应努力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进入文本情境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三、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主题为“家国情怀”。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
3、18日,9、18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四、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准确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景物的特点。(2)、通过品析语言
4、,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表达的情感。(3)、通过小练笔,尝试练习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五、评价任务设计评价任务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中“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句子,分析其特点”这一环节,通过阅读课文,准确找出文中写景句子,分析其特点,说出这些景物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评价目标一)评价任务二、:通过品析语言,概括文章表达的情感。(评价目标二)评价任务一:通过拓展延伸“写作小练笔”这一环节,练习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评价目标三)六、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东北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碧绿参天的白桦
5、林,肥硕的小鹿,彪悍的马群······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对,这里就是东北.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篇散文.(板书课题,展示学习目标)(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炽痛()泛滥()嗥
6、鸣()怪诞()亘古()谰语()蕻()gǎo头()默qì()污huì()蚱měng()斑lán()田lǒng()2、解词:炽痛泛滥谰语怪诞亘古默契3、本文的作者是,本文选自《》4、标题是“土地的誓言”,土地会发出誓言吗?你怎样理解这一标题?(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句子,分析其特点。(目标一)精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例如:“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其中“带着松香气味”从嗅
7、觉上抓住了东北煤块的特点,不仅抓住了特征,而且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精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3)第二段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作者由景及人想到自己在故乡的生活,讨论概括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5)这样美丽的景物,这样美好的生活,现在却遭遇不幸。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品析语言(目标二)(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2)、怎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