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894959
大小:4.29 M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6-02
《空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国PM2.5污染与防治我国PM2.5污染与防治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大气悬浮颗粒物,直径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影响。一、PM2.5的概念及危害PM2.5的概念及危害人体的生理结构对PM2.5没有有效的过滤、阻拦能力,PM2.5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PM2.5对人体的危害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
2、通常认为相对湿度在90%以下、能见度低于10km的现象是霾;相对湿度在90%以上、能见度低于1km的现象是雾。二者均为气象学定义。雾与霾灰霾的定义为:悬浮在空中肉眼无法分辨的大量微粒,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现象,偏重环境污染范畴。灰霾PM2.5在湿度比较低时对能见度降低起主要作用,随着湿度的增高,PM2.5与能见度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当湿度比较高时,主要是雾造成能见度恶化。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杭州市2010年相对湿度、PM2.5和能见度的相关图在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能见度与PM2.5浓度有较大的相关性,且随着湿度的升高,两者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多种排放源共同
3、作用煤烟尘为主开放源和燃煤尘煤烟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复合型污染二、我国颗粒物污染类型的演变TSPPM2.5PM10一次排放源类为主多重源类并重三、国内外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美国15µg/m3欧盟25µg/m3日本15µg/m3中国35µg/m3世界各地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年均标准值检测方法利用原理测量方法灵敏度/mg·m3特点应用滤膜称重法重力人工、捕集、周期与天平有关原理简单,数据可靠,操作较复杂基本方法,膜捕集后可进行其他分析β射线吸收法光学自动、在线、连续0.01结果与颗粒物粒径颜色成分无关大气颗粒物、粉尘浓度的自动检测微量振荡天平法力学自动、在线、
4、连续0.0001结果与颗粒物粒径颜色成分无关,受湿度影响大大气颗粒物、粉尘浓度的自动检测四、PM2.5污染监测技术与重量法(滤膜采样)相比,β射线衰减法测量结果偏高,微振荡天平法测量结果偏低。因为微振荡天平法要加热到50度,湿度大、颗粒物挥发性物质多的情况下,对结果影响大。这三种方法都是新标准推荐的监测方法。几种监测方法的测量结果一致性、相关性和可比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四、PM2.5污染监测技术五、我国PM2.5污染形势国内外地区的颗粒物浓度六、PM2.5来源天津市2011年夏季PM2.5的主要来源城市开放源煤烟尘机动车尾气尘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二次碳杭州22.4
5、9.417.418.69.6-宁波20.414.415.216.99.88.8成都22.413.318.019.89.84.6天津(夏季)22.28.821.320.210.18.0我国PM2.5污染来源构成情况(%)开放源依然是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风沙尘道路尘料堆开放源机动车尾气排放对PM2.5贡献显著碳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机动车尾气道路扬尘PM2.5二次硝酸盐二次有机物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显著二次颗粒物也称二次粒子,它不是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而是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生成的。主要包括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和二次碳颗粒。二次颗粒物的形成
6、机制SO2气体NOx气体二次有机碳SOC硫酸盐硝酸盐挥发性有机物VOCs燃煤源机动车排放臭氧、醛、酮、酸等其它排放源类光照作用大气氧化剂七、PM2.5污染防控思路加强PM2.5背景浓度及其防控技术路线图研究加大PM2.5及其前体污染物监测能力建设制定PM2.5防控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PM2.5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体系。开展大气复合型污染形势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大气环境应急监测的技术、方法及指标的研究,建立和完善能够全面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大PM2.5及其前体污染物监测能力建设加强PM2.5背景浓度及其防控技术路线图研究解析区域颗
7、粒物来源,确定影响区域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源类及其对区域颗粒物背景浓度的贡献,提出降低颗粒物浓度区域背景值的有效途径。制定PM2.5防控实施方案根据天津市PM2.5污染特征、关键影响因素以及主要来源的识别,研究制定天津市PM2.5污染控制战略及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有效途径,从政策法规、管理体制、治理措施等层面提出对策,制定天津市PM2.5防控实施方案。八、具体防控措施强化污染源排放治理,削减PM2.5及其前体物排放加强机动车管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进一步加大开放源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进区域空气治理联防联控体系建设加大PM2.5科研投入,搞清防控路线图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
8、围谢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