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情境与城乡弱智儿童教育模式差异对北京市弱智儿童

社区情境与城乡弱智儿童教育模式差异对北京市弱智儿童

ID:37886393

大小:74.5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02

社区情境与城乡弱智儿童教育模式差异对北京市弱智儿童_第1页
社区情境与城乡弱智儿童教育模式差异对北京市弱智儿童_第2页
社区情境与城乡弱智儿童教育模式差异对北京市弱智儿童_第3页
社区情境与城乡弱智儿童教育模式差异对北京市弱智儿童_第4页
社区情境与城乡弱智儿童教育模式差异对北京市弱智儿童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区情境与城乡弱智儿童教育模式差异对北京市弱智儿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社区情境与城乡弱智儿童教育模式的差异——对北京市弱智儿童案例的分析刘丽敏一、问题的提出弱智儿童和他们的家人是一个弱势而又相对封闭的社会群体。这些家庭长年生活在困苦、焦虑与绝望之中,出于各种顾虑,他们不愿意被公开、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期望与要求,因而他们始终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据统计,截止到1987年,中国0-18岁的弱智儿童已有660多万人,占同龄儿童总数的1.59%;仅在北京市,弱智人群的数量已达6.3万,占全市人口的4.5%,且这个群体还在扩大。因此,弱智儿童及其家人的生活状况已是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社会工作界,对于弱势群体的实际介入模式和关注价值理念一直存在着矛盾

2、与争议。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特殊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其中以美国的全纳教育和英国的一体化教育为代表(佟月华,2002)。这种种教育的变革都是以整个社会看待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积极态度为基础的(甘昭良,2001)。在国际一体化教育的潮流影响下,我国也在80年代末提出了自己的一体化教育形式——“随班就读”。然而由于缺乏师资和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上没有一套完善的一体化教育理论的指导,这种“随班就读”模式难以得到健康发展,至今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体系。事实上,普校教师拒绝接收差生、留级生并迫其转入培智学校的事例屡见不鲜。另一方面,不少弱智儿童的家长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正常

3、孩子面前“丢人”而将其转入培智学校。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一种观念方面的问题:社会如何看待弱智儿童和他们的家人?家庭如何看待自己的弱智孩子和自身的处境?他们给弱智儿童贴上了什么样的标签?而这对于弱智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又造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实际效果?这一系列的态度与行为的产生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它背后反映了什么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这样一些问题的阐释来分析与探讨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弱智儿童及其家人的社会处境并达到一种最优化的关照模式。二、文献综述中国对于弱智儿童的关注和教育在近代史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到,如郭为东在《基督新教与中国近代的特殊教育》一文中提到的澳门女塾、瞽叟通文馆和启喑学馆,它们分别开

4、创了中国正规盲、聋教育的先河(郭为东,2001)。虽然这些早期的教会特殊教育机构因涉嫌构成对中国教育主权的侵损而在收回教育权运动后由中国人自办,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讲,之后的中国特殊教育机构保留的只是原先西方特殊教育机构的形式,其教育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正常*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杨善华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谨表谢意。1化原则却由于国人对于基督教会的排斥而被废弃。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学界较为重视对弱智儿童特殊教育方式方法的实验研究及康复治疗,因此亦有不少研究成果。如:郑子健等的《秦巴山区弱智儿童的社会文化成因及防治对策》(1999)、茅于燕的《弱智儿童在上课时和自由活动时的行为表现》(199

5、4)、卿素兰等的《用心象加工训练弱智儿童记忆于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2001)、刘勇的《书法训练对弱智儿童注意力的康复作用》(1997)、张玉兰等的《弱智儿童三年特殊教育智商变化的初步探讨》(1999)。然而,这样一些研究存在着两大缺陷。其一,过于注重对弱智儿童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的探讨,而忽视了支撑这套教学体系的教育思想。其实,我们在关心“怎么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反思其背后的价值关照、基本理念,这样,我们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才可能有足够的理论依据为基础。其二,这些研究大都局限在把弱智儿童作为实验对象,考察他们在特定教学条件下的智力、记忆力、注意力、行为表现产生的变化,而没有涉及外部生存环

6、境对于弱智儿童心智成长的影响。实际上,社会生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弱智儿童的康复和能否享有正常的社会生活。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结构变迁中出现的弱势群体及他们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关于这些群体、这些问题的调查研究成为社会学、经济学研究的新焦点。许多学者带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并用事实向政府、向社会发出呼吁,帮助这些弱势群体尽快改善自己的生存地位。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改变因触及很多体制因素、制度因素而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的解决,但学者们的努力终究还是看到了成效,这部分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已经成为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所

7、有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及各种媒体都在关注和宣传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一些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的介入使这些群体有规模的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为自身增权。如果单纯的站在民间立场考虑这种社会行动的社会影响,至少这些群体使自己的“弱势”地位不再被“弱视”,相反地,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占到了“强势”地位,促使各级政府给予重视,并尽快拿出实际举措。三、案例分析实地调查中,笔者发现城乡社会对于弱智儿童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较多显著的差异。为了对这种差异给予更清楚的分析和说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