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871822
大小:505.81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6-01
《物流发展新理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五章 物流发展新理念第一节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第二节精益物流第三节绿色物流第四节逆向物流1本章学习目标掌握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掌握精益物流的内涵及其基本框架,了解精益物流的历史背景及我国企业发展精益物流的策略;掌握绿色物流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了解绿色物流产生的背景、欧美国家的绿色物流实践、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策略;掌握逆向物流内涵及其组成、特点,了解逆向物流成因、原则、方法及我国实施逆向物流管理策略。掌握电子物流的内涵,了解电子物流市场参与者及我国发展电子物流的策略。2十二大趋势: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共享化、协同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社会化、全球化。第一节现代
2、物流的发展趋势3第二节精益物流一、精益物流的背景(一)精益生产(Leanmanufacturing)(二)精益思想精益思想是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的经营管理理念。4二、精益物流的内涵精益物流(Leanlogistics)是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其基本原则是:1、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什么可以产生价值;2、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中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3、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4、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
3、价值;5、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精益物流目标:企业在提供满意的顾客服务水平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5实现精益物流,必须正确认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精益物流的前提:正确认识价值流。第二,精益物流的保证:价值流的顺畅流动。第三,精益物流的关键:顾客需求作为价值流动力。第四,精益物流的生命:不断改进,追求完善。6三、精益物流系统的基本框架(一)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二)准时(三)准确(四)快速(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六)系统集成(七)信息化7第三节绿色物流一、绿色物流产生的背景(一)物流成本中包含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二)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三)绿色物流的产生
4、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日趋严厉的环保法规,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即向绿色物流(GreenLogistics/EnvironmentalLogistics,台湾称之为“善待地球环境的物流”)、循环型物流转变。8二、绿色物流的内涵《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Logistics)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绿色物流(GreenLogistics/EnvironmentalLogistics)指利用先进技术规划和实施的物流
5、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既实现物流服务顾客满意,又减少物流活动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绿色物流与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共同构成了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9三、绿色物流的理论基础(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二)生态经济学理论(三)生态伦理学理论10四、欧美国家的绿色物流实践4R原则:Reduce(减量化)、Reuse(再使用)Reclaim(可回收)、Recycle(再循环)五、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策略(一)加强绿色物流教育(二)倡导绿色物流运作(三)申请绿色标准认证(四)发挥绿色导向作用(五)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六)加强绿色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11第四节逆向物流一、逆向物
6、流的内涵《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狭义的,它不包括废弃物物流:“逆向物流(returnedlogistics)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逆向物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回收物流”、“逆物流”、“反向物流”“返回物流”、“静脉物流”12二、逆向物流的成因(一)主要驱动因素1、政府立法2、日益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3、新的分销渠道4、供应链中的力量转移(二)具体原因13三、逆向物流的组成及特点(一)逆向物流的组成退货逆向物流、回收逆向物流(二)逆向物流的特点1、逆返性2、价值递减性3、价值递增性4、信息
7、传递失真性递增14四、逆向物流的原则(一)“事前防范重于事后处理”原则(二)绿色原则(三)效益原则(四)信息化原则(五)法制化原则(六)社会化原则15五、逆向物流的方法(一)重新整修和再次制造(二)维修(三)再利用(四)再销售(五)回收(六)废弃六、逆向物流管理的意义(一)降低物料成本,稳定物料供应(二)改善顾客服务,增强竞争优势(三)提高潜在事故透明度,促进产品开发与改良(四)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