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青岛市工业产业聚集区布局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青政办发〔2012〕22号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的通知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青岛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二年七月六日—1—青岛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编制组二○一二年七月—2—前言“十二五”时期,是青岛打造蓝色经济核心区,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城市空间规
2、划,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关键时期。工业产业集聚区1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发展环境和战略背景下,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全面提升集聚发展水平是推进全市工业发展由“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外延式战略,向“集约发展,创新驱动”的内涵式战略进行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科学编制《青岛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开放载体,
3、全面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加强园区资源集约利用,更好发挥对外开放的先导作用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在深入分析青岛工业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环境的基础1本规划中的“集聚区”具有两层含义:在发展现状中,集聚区主要指各类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工业园区;在规划结果中,集聚区主要指以特定产业为主体、以关联产业为辅助的工业发展基地或工业集中发展区。—3—上,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为参照,立
4、足于发挥青岛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对未来五年全市工业产业集聚区优化布局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集聚区优化布局的具体方案和保障措施,是实施“青岛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促进全市工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举措。—4—编制依据:1.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规〔2012〕47号)2.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规〔2009〕3
5、58号)3.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创建“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及做好创建省级示范基地工作的通知》(鲁经贸改字〔2009〕484号)4.《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6.《青岛市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7.《青岛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8.《青岛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30)》9.《青岛市重点镇布局规划(2010—2020)》10.《青岛市工业布局调整指导意见》11.《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区发展规划(草案)》
6、12.各区、市和省级以上开发区、六大功能区“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范围:青岛市行政区划内的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青岛高新区的全部区域,陆地总面积约10788平方千米。—5—规划研究的对象为上述区市全部工业产业集聚区,包括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区、工业基地、工业功能区、科技园区以及其他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规划时期: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5———2020年。—6—目录第一章青岛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发展基础……………(13)一、集聚区发展概况……………………………………
7、(13)(一)总体情况……………………………………………(13)(二)区域分布……………………………………………(18)(三)产业分布……………………………………………(18)(四)集聚区综合评价……………………………………(19)二、集聚区发展的作用…………………………………(20)(一)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0)(二)优化了全市经济发展格局…………………………(20)(三)有效推动了全市城镇化进程………………………(20)三、我国集聚区建设实践及青岛发展差距……………(21)(一)新型工业化产
8、业示范基地建设……………………(21)(二)其他城市集聚区建设经验…………………………(21)(三)青岛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3)第二章工业产业集聚区优化布局总体思路…………(25)一、指导思想……………………………………………(25)二、基本原则……………………………………………(25)(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