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

ID:37837649

大小:1.01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6-01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_第1页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_第2页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_第3页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_第4页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9卷第6期677~687页山地学报Vol.29,No.6pp677~6872011年11月JOURNALOFMOUNTAINSCIENCENov.,2011文章编号:1008-2786-(2011)6-677-11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11*21113441游巍斌,何东进,黄德华,洪伟,詹仕华,巫丽芸,覃德华,陈炳容,俞建安,蒋鑫(1.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2.福建省地质遥感与地理信息中心,福建福州353001;3.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471003;4.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福建武夷山354300)摘要:在

2、运用3S技术对世界自然文化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景观生态分类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风景区1986、1997、2009年三个关键时期的景观要素、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发展阶段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近23年来,风景区茶园、建设用地大面积持续增加,马尾松林、农田、裸地大面积减少;②1986—1997年,马尾松向茶园、农田向建设用地、杉木林222向茶园转移面积居前三位,分别为294.80hm、176.73hm、152.68hm;茶园面积增加量最大(增加了577.93222hm)

3、,建设用地次之(增加了358.73hm),杉木林面积减少量最多(减少了431.87hm),农田次之(减少了248.012hm);此阶段茶园只为输入景观,风景区景观变幅大,受人为干扰特别显著。③1997—2009年,杉木林向茶园、农田222向茶园、灌草层向马尾松林转移面积居前三位,分别为280.82hm、96.65hm、76.15hm;此期间茶园增加面积最22多(增加了360.81hm),农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318.87hm);该阶段景观变化幅度较1986—1997年减小,人为干扰有所减弱。④23年来不同景观类型特征及其变化各异,主要表现为农田破碎度

4、增加,建设用地趋于规则化,茶园受到干扰显著,河流景观形状最为复杂且受干扰小;景观多样性程度提高,景观类型空间分布呈均匀化趋势。⑤自然环境的制约作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生产行为模式转变、人口和旅游发展带来的开发建设、政策法规和管理的导向作用等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原因。关键词:武夷山风景名胜区;3S技术;景观格局;演变;驱动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景观格局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和破碎化程度及其受自然和人为干扰作用等具有重[1-3]重要领域之一。景观空间格局既是景观异质性要现实意义。的具体体现,又是多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

5、上作用武夷山1987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的最终结果。景观格局变化决定着景观功能变化,生物圈计划》,1999-12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同时景观功能的改变反过来又对景观格局的形成产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名录》,生影响。景观要素极其空间格局与斑块内部或斑块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地,也是继泰山、黄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生物多样性、斑块稳定性与周山、峨眉山-乐山大佛之后,第4个被列入世界双重[4-6]转率等均有密切联系。因此,通过对景观空间遗产名录之山。本课题组在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7-9][10-11]格局的研究对于了解各景观要

6、素的复杂性、稳定性环境、生态旅游及游客特征、环境质量及收稿日期(Receiveddate):2011-05-11;改回日期(Accepted):2011-09-18。基金项目(Foundationite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0435);福建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2009N0009);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项目(20103515110005);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J0116)。[SupportedbytheNation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30870435),theKeyPr

7、ojectofScienceandTechnologyofFujian(No.2009N0009),Ph.D.ProgramsFoundationofMinistryofEducationofChina(No.20103515110005),andthe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Fujian(No.2008J0116).]作者简介(Biography):游巍斌(1984-),男,汉族,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与森林生态学研究.[YouWeibin(1984-),male,Ph.D.candidate,majorinlan

8、dscapeecologyandforestryecology.]E-mail:youwei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