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活的民俗学_刘铁梁

ID:37834877

大小:188.6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01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_刘铁梁_第1页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_刘铁梁_第2页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_刘铁梁_第3页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_刘铁梁_第4页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_刘铁梁_第5页
资源描述: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_刘铁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感受生活的民俗学*刘铁梁摘要:民俗,不只是研究对象的集合性概念,还指明了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根本视角,这就是要求通过民俗来观察一定地域和人群的生活,考察他们在那里一代代传承的文化。艺术家是借助某种模式化的艺术来感受生活,而民俗学者则是经由模式化的民俗来感受生活。民俗的传承与变迁从来都是与具体的人群、个人连接在一起,同时又与时代社会背景紧密联系,所以民俗志研究可以将问题、事件、人都凝结于富有弹性变化的表达与呈现之中。这是感受生活的民俗学所应该追求的。关键词:感受生活民俗学整体性个人生活史民俗学在很长一段

2、时间里,都是将民俗记述为文本资料,然后依据这些资料进行两个方向的实证研究:一个方向是分析其语言的形式,建构起民俗文化的类型和变异的规律;另一个方向是阐释其语言的意义,评价其中的思想感情、艺术特征和历史认识价值等。但是这两个研究方向一旦分道扬镳,就常常不能再对接成一个完整的民俗。这可能是因为,学者所研究的已经不是原本在生活中的民俗,而是在文本资料中被改变了的民俗,文本资料并不能将人们运用民俗的许多实际经验和具体感受都一同带上来。如果只是这样来研究民俗,那么民俗学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别,就只是在研究

3、对象和资料的不同之上。可是,民俗学的独特性,应该表现在它直接面对生活本身时,会具有怎样的学术眼光和运用怎样的研究方法,否则民俗学就很难被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术。民俗学田野研究的经验越多,就越会产生疑惑:民俗学者在调查一个地方的民俗时,是否需要全身心地去感受那里的人的生活呢?如果需要的话,那么在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中,有没有必要建立起一套相关的话语呢?21民俗研究2011.2一、生活文化的优先性民俗学不只是以生活文化为研究对象,而且是懂得怎样研究生活文化的学问,在这两个方面都与其它学科应该有所不同。

4、就研究的角度与对象而言,各国的民俗学所共同关心的,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建立和传承的文化,并且是体现出集团性、模式性等特征的文化。其它的现代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人文科学如文艺学、历史学等,虽然也都是在认识社会生活,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但总的来说,它们所关注的是人们在某一生活领域中的作为,为此确定收集研究资料的范围,然后对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概念分析工具。现代民俗学最初也是这样来建立自己的学术,首先是限定了研究对象的范围,大体上说就是民间社会中所保留的

5、口头记忆和生活习俗,然后形成了一套搜集、整理、分析、解释这一领域资料的方法,建立起一些抽象概念,如民俗、口头、传承、变异、情节类型、母题等。但是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叙述的经验中,我们发现,过多地对民俗进行主观抽象或评论,却有可能偏离民俗本然的鲜活面貌和在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意义。如何缩小理论与生活真实的差距,对于民俗学来说的确更具有挑战性。大多数民俗学者意识到,民俗的逻辑既是蕴藏也是呈现于生活的,所以就以尊重生活的态度,选择了以民俗志为主要研究途径和书写成果形式的治学道路。有些人认为民俗学缺乏理论,可能是

6、对这种研究方式还不够理解。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科际整合的趋势也一直存在。这是因为,生活本来是浑然一体的,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学术不断地重新被拽回到生活中来,即从生活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那种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划分开来进行科学抽象的研究方式,日益受到比较普遍的质疑。近年来的民俗学,积极参与了学科交叉与相互融合的进程,不只在研究课题的合作与相关研究的对话上面,也在田野经验的交流方面和在发挥自身知识的特长方面。最近几年,在参与和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同时,一些民俗学者注意从民俗的身体

7、性与现实感出发,解释民俗文化的性质和价值,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于文化危机的认识,事实上也在与其它学22感受生活的民俗学科的对话中发出了自己比较独特的见解。在学科之间的交融过程中,民俗学没有缺席。早期的情况,要追溯到高丙中的1博士论文《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他特别提出了民俗学需要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并且将现象学关于“生活世界”优先于科学世界的思想,转化成了解释民俗文化生活属性的思想,主张民俗学应该确立关注生活文化模式性的研究和生活整体性的研究。这一认识和主张,特别是在拓展民俗学研究的视野方面,对于

8、中国年轻一代的民俗学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如何实现这种主张,也留下了许多学理、手段和方法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二、整体性与生活中的人怎样来研究生活文化?其实是特别需要讨论的大问题。这还要从“民俗”概念说起,它不只是作为研究对象的集合性概念,还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根本视角,这就是要求通过民俗来观察一定地域和人群的生活,考察他们在那里一代代传承的文化。我注意到日本学者岩本通弥的论文,题目是《以“民俗”为对象即为民俗学2吗———为什么民俗学疏离了“近代”》,尽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_刘铁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感受生活的民俗学*刘铁梁摘要:民俗,不只是研究对象的集合性概念,还指明了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根本视角,这就是要求通过民俗来观察一定地域和人群的生活,考察他们在那里一代代传承的文化。艺术家是借助某种模式化的艺术来感受生活,而民俗学者则是经由模式化的民俗来感受生活。民俗的传承与变迁从来都是与具体的人群、个人连接在一起,同时又与时代社会背景紧密联系,所以民俗志研究可以将问题、事件、人都凝结于富有弹性变化的表达与呈现之中。这是感受生活的民俗学所应该追求的。关键词:感受生活民俗学整体性个人生活史民俗学在很长一段

2、时间里,都是将民俗记述为文本资料,然后依据这些资料进行两个方向的实证研究:一个方向是分析其语言的形式,建构起民俗文化的类型和变异的规律;另一个方向是阐释其语言的意义,评价其中的思想感情、艺术特征和历史认识价值等。但是这两个研究方向一旦分道扬镳,就常常不能再对接成一个完整的民俗。这可能是因为,学者所研究的已经不是原本在生活中的民俗,而是在文本资料中被改变了的民俗,文本资料并不能将人们运用民俗的许多实际经验和具体感受都一同带上来。如果只是这样来研究民俗,那么民俗学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别,就只是在研究

3、对象和资料的不同之上。可是,民俗学的独特性,应该表现在它直接面对生活本身时,会具有怎样的学术眼光和运用怎样的研究方法,否则民俗学就很难被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术。民俗学田野研究的经验越多,就越会产生疑惑:民俗学者在调查一个地方的民俗时,是否需要全身心地去感受那里的人的生活呢?如果需要的话,那么在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中,有没有必要建立起一套相关的话语呢?21民俗研究2011.2一、生活文化的优先性民俗学不只是以生活文化为研究对象,而且是懂得怎样研究生活文化的学问,在这两个方面都与其它学科应该有所不同。

4、就研究的角度与对象而言,各国的民俗学所共同关心的,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建立和传承的文化,并且是体现出集团性、模式性等特征的文化。其它的现代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人文科学如文艺学、历史学等,虽然也都是在认识社会生活,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但总的来说,它们所关注的是人们在某一生活领域中的作为,为此确定收集研究资料的范围,然后对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概念分析工具。现代民俗学最初也是这样来建立自己的学术,首先是限定了研究对象的范围,大体上说就是民间社会中所保留的

5、口头记忆和生活习俗,然后形成了一套搜集、整理、分析、解释这一领域资料的方法,建立起一些抽象概念,如民俗、口头、传承、变异、情节类型、母题等。但是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叙述的经验中,我们发现,过多地对民俗进行主观抽象或评论,却有可能偏离民俗本然的鲜活面貌和在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意义。如何缩小理论与生活真实的差距,对于民俗学来说的确更具有挑战性。大多数民俗学者意识到,民俗的逻辑既是蕴藏也是呈现于生活的,所以就以尊重生活的态度,选择了以民俗志为主要研究途径和书写成果形式的治学道路。有些人认为民俗学缺乏理论,可能是

6、对这种研究方式还不够理解。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科际整合的趋势也一直存在。这是因为,生活本来是浑然一体的,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学术不断地重新被拽回到生活中来,即从生活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那种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划分开来进行科学抽象的研究方式,日益受到比较普遍的质疑。近年来的民俗学,积极参与了学科交叉与相互融合的进程,不只在研究课题的合作与相关研究的对话上面,也在田野经验的交流方面和在发挥自身知识的特长方面。最近几年,在参与和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同时,一些民俗学者注意从民俗的身体

7、性与现实感出发,解释民俗文化的性质和价值,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于文化危机的认识,事实上也在与其它学22感受生活的民俗学科的对话中发出了自己比较独特的见解。在学科之间的交融过程中,民俗学没有缺席。早期的情况,要追溯到高丙中的1博士论文《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他特别提出了民俗学需要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并且将现象学关于“生活世界”优先于科学世界的思想,转化成了解释民俗文化生活属性的思想,主张民俗学应该确立关注生活文化模式性的研究和生活整体性的研究。这一认识和主张,特别是在拓展民俗学研究的视野方面,对于

8、中国年轻一代的民俗学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如何实现这种主张,也留下了许多学理、手段和方法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二、整体性与生活中的人怎样来研究生活文化?其实是特别需要讨论的大问题。这还要从“民俗”概念说起,它不只是作为研究对象的集合性概念,还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根本视角,这就是要求通过民俗来观察一定地域和人群的生活,考察他们在那里一代代传承的文化。我注意到日本学者岩本通弥的论文,题目是《以“民俗”为对象即为民俗学2吗———为什么民俗学疏离了“近代”》,尽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民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