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专题十四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ID:37829407

大小:267.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6-01

专题十四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第1页
专题十四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第2页
专题十四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第3页
专题十四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第4页
专题十四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十四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过渡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内容变化:余粮征集制→固定粮食税;企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小企业;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3)结果:前者失败;后者成功1.向社会主义过渡(2012•江苏)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

2、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1)形成:工业化、农业集体化、1936年宪法。(2)特征:经济——高度计划;政治——高度集权。(3)评价:在一定时间内适应生产力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打败法西斯奠定基础。但从长远看,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2.斯大林模式(2012·广东)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

3、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2012·山东)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答:改变: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

4、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直接过渡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1)形成:工业化、农业集体化、1936年宪法。(2)特征:经济——高度计划;政治——高度集权。(3)评价:在一定时间内适应生产力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打败法西斯奠定基础。但从长远看,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1)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最终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失败。(3)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根本性改革,苏联解体。2.斯大林模式3.经济体制改革苏联(俄)社会主义建

5、设与改革的经济政策调整(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济建设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等政策,最终确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2)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

6、终。二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及根本不同(1)侧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同时提出新社会主义的理论。(2)根本不同:①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②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在政治上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戈尔巴乔

7、夫改革则最终放弃了党的领导,使苏联回到资本主义道路,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原因:直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根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与生产社会化)(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3)影响:加深政治危机,加剧世界紧张局势1.1929~1933年经济危机(1)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两个阶段:调整与复兴(3)三项内容:救济、复兴和改革(4)四项措施: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施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5)意义:逐步走出经济危机;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2

8、.罗斯福新政(2012·山东)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