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822264
大小:895.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5-31
《山西太原五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www.ycy.com.cn·版权所有·转载必究·山西省太原五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月考(5月)文综试题第I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图,回答1、2题。1.设图中横坐标为1-12月,纵坐标为某项地理事物的统计数值A.若图中曲线表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则该地可能位于北极圈以北B.若图中曲线表示某地气压值,则该地可能位于蒙古高原C.若图中曲线表示某地降水量,则该地可能位于巴西高原D.若图中曲线表示某河流流量,则该河流可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设图中
2、横坐标为年代,纵坐标为某项地理事物的统计数值A.若图中曲线为某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则该国家的人口总数量减少B.若图中曲线为某城市城区人口比例,则该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若图中曲线为某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则该地区农产品自给率下降D.若图中曲线为某区域大气环境污染指标,则该区域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下面为“自然界碳、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关于图中碳循环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生物活动中的②作用可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B.图中④作用增加后会使中纬地区降水增加,利于农作物的生长C.人类大规模地破坏绿色植物会使③作用
3、变强D.内、外力作用都可能影响到自然界中碳的循环4.有关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维护了全球水的静态平衡,促进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B.促进不同地区间的能量交换,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C.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人类活动通过影响水循环的①环节,主要改变水循环的时间分布-18-www.ycy.com.cn·版权所有·转载必究·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
4、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完成5~6题。 5.山东省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是 ①山东滩涂、浅海、港址、盐田、旅游、砂矿等资源丰富程度居全国前列 ②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濒临渤海、黄海与东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 ③山东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一系列海洋产业隆起带,具有很强的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 ④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都市圈,已经实现半小时直达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6.济南都市圈启动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在未来几年内将把济南与淄博、泰安、莱芜、德
5、州、聊城、滨州、东营七市“圈”起来,实现半小时直达。济南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技术协作B.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C.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D.改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交通条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道路密度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道路网的总里程与该区域面积的比值。平均车行速度是指某地区各种汽车的平均行车速度。下图是某特大城市道路密度和平均车行速度等值线图,读图完成7~8题。7.甲处不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是A.十字路口B.绿地C.卫星城D.商业区8.
6、提高大城市中心区行车速度的有效方法是 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络;②兴建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 ③积极发展公用交通和轨道交通;④禁止外地机动车辆人城; ⑤发展立体交通;⑥实行单双日行车制; ⑦控制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⑦ 我国一科考队在北极圈以北进行科学考察,科考队员小李将某一天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画了一幅如下图所示的简图。当太阳位于图中M点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此时世界时为0时。据此回答9~11题。 9.此时,科考队所在的位置位于陵兰岛附近A.昆仑站附近C.摩尔曼斯克附近
7、B.格陵兰岛附近D.白令海峡附近-18-www.ycy.com.cn·版权所有·转载必究·10.该日全球出现极夜范围的最低纬度是A.72°NB.67°NC.67°SD.72°S11.针对该季节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西北风B.三江平原的农场职工忙于播种小麦C.巴西高原上草木枯黄D.山东半岛的苹果成熟12.在下列各图的相关描述及指示的比例关系中,你认为在正常条件下,关系表述得正确的个数有个。注:图中的①为生活必需品受价格变动的指示线,②为高档耐用品受价格变动的指示线A.0个B.1个C.2个D.3个13.甲商品与乙商
8、品是互补商品,丙商品是甲商品的替代品。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下列变化会导致甲商品价格降低的是 ①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②乙商品的生产成本降低 ③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④丙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A.①③B.①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