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ID:37797564

大小:4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31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部分)_第1页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部分)_第2页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部分)_第3页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部分)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部分)一、汉语拼音1、能按顺序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并默写字母。大写: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小写: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2.掌握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⑴声母(23个)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2)韵母(24个)单韵母:aoeIuü复韵母:aieiuiaoouiuieüe鼻韵母:aneninunünangengingong特殊韵母:er⑶整体认读音节(16个)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uanyinyunying3、认识隔音符号。a,o,e开头的音

2、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容易发生混淆,就用隔音符号(’)隔开。(’)应写在音阶分界处的左上方。如:江jiang和激昂jiang。4、轻声。在词语和句子里,有些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变得又短又轻,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书写时不标调。⑴重叠词后面一个字一般读轻声。如:妈妈(ma)爸爸(ba)语气助词:“吗、啊、呀、哇、呢、哩”,时态助词:“着、了、过”及结构助词“的、地、得”都读轻声。如:走吧(ba)吃过(guo)饭跑得(de)快⑶名词的词尾(没有实际意义的音节)“子、儿、头、巴”和代词中的“们、么”都读轻声。如:木头(tou)我们(men)⑷单纯词的第二个字读轻声。如:萝卜

3、(bo)⑸“ABAB”形式的动词重叠词中的“B”都读轻声。如:研究研究(jiu)(jiu)二、词语小学阶段,对词语部分总的要求包括:能正确地读出和书写学过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能从词义的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词语搭配等方面辨析词义;学过的词语大部分都能正确运用。1.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就是懂得词语的词义,通常有三种方法:(1)查字典或词典,根据上下文,从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注释。4(2)从字义入手,抓住词语中一些关键又难以理解的字,再联系整个词语来理解。(3)先弄懂词语的本义,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如:“他的思想包袱太重了。”“包袱”本义是包

4、衣服的布,这里用的是比喻义,指精神上的负担。有时候可以从词语所在的句子中直接找注释。如:“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草原》)“洒脱”就是“行车时方向只要不错,怎么开都行”的意思。2、正确使用关联词语。⑴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既(又)……又……一会儿……一会儿……一边……一边……不是……而是……⑵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不但(不仅﹑不止)……而且(还﹑也﹑并且)…………还…………甚至……     ⑶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虽然(尽管、虽说)……但是(可是、还是)……却(不过、然而)…………否则……⑷表示选择关系的词语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

5、…要么……⑸表示假设关系的词语如果……就……即使……也……哪怕……还……要是……就……⑹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因此……⑺表示条件关系的词语只有(除非)……才……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都(总、总是、也)……(总、总是、也)……⑻表示取舍关系的词语宁可……也不……与其……不如……3.体会关键词作用例:带点词能不能去掉,能不能换成另外的词。答题过程一般为:①不能去掉(不能替换);②解释词语意思;③写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或作用;④结合不同的文体回答(一般散文记叙文: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在此处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明文:体现了说明文语

6、言的准确科学;议论文: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三、句子1.句子的理解4⑴抓住重点词.难理解的词等关键词语来体会。⑵联系上下文来理解。⑶分析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详见下面的修辞方法)⑷联系时代背景及生活实际理解。2.常见的几种句式变换⑴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2)“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3)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互换。(4)引述句与转述句互换。如:引述句:董存瑞坚决地说:“我去炸掉它!”转述句:董存瑞坚决地说,他去炸掉它。3.扩句和缩句扩句和缩句都要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基本成分和主要意思。4.常见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1)比喻(生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明喻)(暗喻)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

7、黄色的泪珠里了。(借喻)注意:有“好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是在看句子是不是在“打比方”。如:这个人很面熟,好像在那里见过。他还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第一句中的“好像”是推测、判断,第二句中的“像”表示相同。他们都不是比喻句。(2)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3)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4)夸张(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如:这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还能踢足球?(5)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