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2届安徽省泗县一中高三最后一卷(2012.06)

语文卷·2012届安徽省泗县一中高三最后一卷(2012.06)

ID:37793063

大小:16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31

语文卷·2012届安徽省泗县一中高三最后一卷(2012.06)_第1页
语文卷·2012届安徽省泗县一中高三最后一卷(2012.06)_第2页
语文卷·2012届安徽省泗县一中高三最后一卷(2012.06)_第3页
语文卷·2012届安徽省泗县一中高三最后一卷(2012.06)_第4页
语文卷·2012届安徽省泗县一中高三最后一卷(2012.06)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卷·2012届安徽省泗县一中高三最后一卷(2012.0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全品高考网gk.canpoint.cn2012年泗县一中最后一卷语文能力测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谈吟诵陈向春①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②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吟”的么?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

2、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古调绝响,无从谈起。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③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吟唱的“唱”

3、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这当中,“诵”为基础,“吟”是结果,“唱”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随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④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

4、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⑤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选自2012.3.29《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1.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

5、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就是指吟,或者诵,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D.台湾“吟唱”的“唱”,是从吟读中自然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2.下列对原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指出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都非古调,同时也阐明了理由。  B 第三段用对比的手法指出了吟诵和吟唱的本质区别。C.第四段指出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以“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D.第五段指出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3.下列对原文作

6、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消失。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诵)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池北书库记朱彝尊池北书库者,今少詹事新城王先生聚书之室也。新城王氏,门望甲齐东,先世遗书不少矣,然兵火后散佚者半。先生自始仕迄今,目耕肘书,借观辄录其副。每以月之朔望玩慈仁寺,日中集奉钱所入,悉以购书,盖三十

7、年而书库尚未充也。自唐以前,书多藏之于官。刘歆之《七略》,郑默、荀勖之《中经》、《新簿》,其后四部、《七录》,代有消长。民间所藏,赐书之外,无多焉耳!自雕本盛行而书籍易得,民间镂版,未贡天府者且十之九,由是官书反不若民间之多。古之拥万卷者,自诩比南面百城①,今则操一囊金,入江浙之市,万卷可立致。然自博览者观之,若无所睹也。夫宋元雕本日就泯灭,幸而仅存于水火劫夺之余,藉钞本流传。顾士之勤于钞写,百人之中,一二人而已。习举子业者,诵四子书,治一经,不过四五十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