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少儿舞蹈创新意识的缺失及其解决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少儿舞蹈创新意识的缺失及其解决对策一、创新缺失的原因分析1.少儿舞蹈教学充斥着成人化的倾向。在少儿舞蹈节目中,孩子们常常表现出与他们的实际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唱起歌来拿腔拿调,跳起舞来动作拘泥做作,一个个俨然“小大人”的模样。孩子本应有的纯真、活泼、无拘无束的“真我”被极端的压抑所掩盖,取而代之的是舞蹈老师成人化思维的简单投影。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老师长年以来习惯于以自己的思维定式去居高临下地想象孩子的空间,而非真正以孩子的视角去透视孩子的世界,这种思想观念导致许多老师在编排少儿舞蹈时不自觉地把许多成
2、人化的东西带入作品中而自己却浑然不知,而孩子在老师的要求下模仿得丝毫不差。笔者平时跟孩子们聊天时曾问过他们最喜欢跳什么样的舞蹈,大多数孩子的回答是“喜欢跳自己编的舞蹈”,不喜欢老师这样、那样地指挥。他们觉得老师平时教的民间舞是那么别扭、不自然,根本就不符合自己的年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一种潜在的排斥心理,导致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成人化的舞蹈教育,很容易造成求知欲极强的少儿内心感知与实践操作的脱节,这将使一部分有天分的孩子丧失培养“艺术思维”、“舞蹈感觉”的最佳黄金期。这种人才的损失是沉痛的。教
3、师过多以成人的角度审视幼儿舞蹈、设计舞蹈动作,活动中忽视幼儿的主动参与,不去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潜力,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伤害。3.受习惯化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多以教师的视角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孩子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舞蹈老师一般只要求孩子跟着自己练、跟着自己跳就可以了,在创排节目时,只是让孩子反复演练。许多孩子一上台,就知道自己该站哪儿,该跳什么动作,至于这个舞蹈是跳什么的、是说明什么的,他们却是模模糊糊或干脆不知道。这种“为了跳舞而
4、跳舞”的非启发式教学方法,实际上严重限制了孩子的艺术想象力,使孩子们在智力发展、开拓视野的阶段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错失了最佳的“艺术启蒙”。舞蹈老师必须要明白:教孩子不应该只满足于教会孩子跳多少个舞蹈、摆多少个造型,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从舞蹈中舞出他们自己的个性,舞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片面追求舞蹈技能的学习,强调舞蹈的动作技巧,一味要求幼儿进行枯燥的训练,这样既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不能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甚至会造成师生间关系的紧张。二、少儿舞蹈创新的策略分析少儿舞蹈所表现出的这种创新意识的
5、缺失,说白了就是少儿舞蹈教学缺乏创新,要使少儿舞蹈让人耳目一新且符合少儿的年龄特点,少儿舞蹈教学就必须要做到创新)一)创新教学的前提:找准定位,明确目标该如何定位少儿舞蹈,使少儿舞蹈以少儿发展为本,能够促进少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使少儿舞蹈教育向积极有序、全方位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呢?这首先需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1)能够感知舞蹈音乐,理解舞蹈内容,感受舞蹈动作,体验舞蹈情趣,并尝试进行创造性动作表现,舞蹈动作能符合音乐的情感要求及表现手段。(2)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现舞蹈活动的快乐,主动积极地用
6、身体动作探索、表达音乐,并能与他人合作,增强对舞蹈活动的兴趣。(3)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掌握运用简单的道具,并能用动作和表情与他人交流。目标明确了,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创新也就有了方向,更具科学性。(二)创新教学的关键: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在各种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引导人不断去实践、去探索的催化剂。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让孩子在充满童真、童趣的优美环境中,快乐、主动地参与,自由大胆地思索想象,保持对活动的
7、兴趣,是少儿舞蹈教师的责任。首先,要创设倾听音乐的环境。因为舞蹈是“看得到”的音乐,音乐是“听得到”的舞蹈,两者密不可分。在舞蹈教学中,要先让孩子学习倾听。因为只有用听觉感知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节拍舞蹈。孩子受到音乐的熏陶,就能激发对活动的兴趣。因此,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能激起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保持孩子对音乐听觉的敏感性,从而为舞蹈学习打下基础。其次,要创设歌词的意境。为孩子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引导孩子感受根据歌词创设的情景,在特定情景中理解歌词,朗诵歌词,激起孩子的积极
8、性,为孩子有表情地表演舞蹈做准备。第三,可以设置艺术角。提供舞蹈光碟、图片、录音机磁带、服装等和其他艺术活动所需的相应物品。在区角活动中,让孩子自由表演,自由创作,感受舞蹈的乐趣,激活孩子的活动能力。(三)创新教学的保障:体验探究,激发情感情感是人对一定事物或一定现象的情绪态度,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在舞蹈课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孩子的情感参与,使之与教材所反映的“语境”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