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车将永留月球 总工程师称没人能上去窃密

月球车将永留月球 总工程师称没人能上去窃密

ID:37767633

大小:8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30

月球车将永留月球 总工程师称没人能上去窃密_第1页
月球车将永留月球 总工程师称没人能上去窃密_第2页
月球车将永留月球 总工程师称没人能上去窃密_第3页
月球车将永留月球 总工程师称没人能上去窃密_第4页
月球车将永留月球 总工程师称没人能上去窃密_第5页
资源描述:

《月球车将永留月球 总工程师称没人能上去窃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月球车将永留月球 总工程师称没人能上去窃密2013年12月02日06:37    来源:新快报      嫦娥三号轨迹■CFP供图  将完成中国航天迄今难度最大的任务,需要过七道坎  据新华社电今天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发射,顺利升空,截至记者发稿时,嫦娥三号已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据了解,中国探月工程由月球探测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五大系统组成。  用于发射嫦娥三号的是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这枚火箭首次采取双激光惯组加卫星导航修正复合制导方式,确保卫星精确

2、入轨。  据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介绍,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大、实施风险高。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有高风险的工程,据资料统计,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59次,原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  具体到嫦娥三号来说,面临着7大难点,需要迈过7道“坎”,包括多窗口窄宽度准时发射、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地面试验验证等。  对于最为关键的“落月”这一环节来说,

3、就面临三大难点:首先是平稳着陆,其次是月球车适应月球表面地形,第三是月球车必须能够抵御温差高达300多摄氏度的严寒酷暑。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探测器自带国旗登月将传回照片  据新华社电昨天,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这次在月球车和着陆器上都有五星红旗,但不一定是插在月球上面了。  吴伟仁说,探测器降落下去以后,月球车走下来,月球车和着陆器分别都有相机,会互相拍。最后是希望能够把五星红旗(的照片)拍到后传回来。  利用月球能源  短期内暂无法实现  记者:“嫦娥三号”在开发利用月球资源方面具体任务是什么?我们距离利用月球丰富的资源还有

4、多远?  吴伟仁:我们要实现的一方面是工程目标,一方面是科学目标。我们配置了多种科学载荷,第一配置月基光学望远镜,要在月球上看天体。我们在地球上看天体、研究太阳系、研究宇宙或者某个星球,地球大气层对我们影响很大。月球因为没有大气,所以在它上面是“直通车”,清晰度非常高。第二,月球上14个白天,14个黑夜,一个月球日相当于我们28个地球日,所以它在同一个地点可以长时间观测某一个天体或天区,这对认识太阳系、认识天体很有科学价值。还有就是测月雷达,可以探测月球上30米到100米左右的范围,我们要观察月亮的组成,这些都是科学目标。  至于说能源,根据美国人和我们“嫦娥一号”、“

5、嫦娥二号”的科学探测结果,确实认为月球上氦3比较丰富。当然还有很多金属和化学元素是地球上没有的。但要实现氦3的探测、采集、运输、返回是一个很大的科学难题,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  着陆器月球车  不回来不怕被窃密  记者:此次“嫦娥三号”任务完成后,月球车和着陆器会永远留在月球上,网友们很关心这两个“宝贝”的下落。还有上面一些属于我们国家的机密会不会被窃取。  吴伟仁:目前设计的目标是,着陆器在月球工作一年,月球车在月球工作三个月。当然,我们希望它能够实现这个寿命,也希望超过这个寿命,就像“嫦娥二号”一样。“嫦娥二号”设计的工作时间是半年,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而且飞到了

6、6200万公里去了,如果不出意外,17年之后还可以返回到地球附近,因为它现在是绕着太阳运行的人造小行星。  高技术、机密的东西留在月球上也没关系,也没人能够到上面去探测它或者窃取它,我们没这种担心,也没这种必要。而且短期内这种情况也不会有,以后时间长了,说不定某个国家发射探测器上去了,那要在同样地点或者在附近,远了肯定去不了,所以不必担心泄密的问题。  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嫦娥“铁三角”谈登月  若干年后月球通信将带来便捷  据新华社电今天,“嫦娥姑娘”奔月,有三位老人不约而同来为她送行。他们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总指挥栾恩杰、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

7、”总设计师孙家栋和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人称嫦娥“铁三角”。让我们一起聆听三位探月精神的“守望者”的寄语。  ■栾恩杰:  不能因别人走得很远我们就不走  记者:美国1969年就实现了载人登月,中国探月如何有所作为?  栾恩杰:我们愿意国际合作,但高科技不会白给,只能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确,美国早已把活人送上了月球。如果因为别人走得很远我们就不走了,那我们的航天、深空事业只能瞅着别人干,中国人就没有作为。  记者:航天、探月这样的尖端科技对民生有哪些好处?  栾恩杰:科学进步与人民的生活一定相关,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