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66419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30
《正确解读语文教学的激励性评价石周令 李建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正确解读语文教学的激励性评价 正确解读语文教学的激励性评价 正确解读语文教学的激励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写到:“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一评价建议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激励赏识的原则,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理。事实上,对学生的赏识激励不仅和谐了师生关系,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有些老师对“赏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不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中肯的评价,怕善意的指正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干脆一律
2、用“好”来评价:“很好!你的发言太精彩了!”“好棒!掌声鼓励!” 我不禁感慨:怎一个“好”字了得! 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自己发现、发挥、发展的舞台。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者和评价者的老师,诚然不能以权威者的身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但对学生的发言必须作出必要的评价、判断、纠偏、引导,在学生辨不清方向或迷惑不解时及时送上一盏智慧的明灯。片面的激励赏识除了让学生动起来、说起来之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都得不到真正有效的训练。不仅如此,它还带来其他的一些副作用。首先,它模糊了学生的是非观念,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和可信度。学生终究是要考试的,所以一味地赞美并不能给
3、学生多少成就感。他们会心有不甘乃至忐忑不安:到底谁回答得更好?有没有参考答案?考试考到的话怎么办?老师为什么不亮出自己的观点?他到底会还是不会?这些疑惑日积月累,形成学生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其次,它违背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一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智商、情商水平也有不小的差距,如果老师不加甄别地一律赞赏,学生体会不到对比,反倒很有可能挫伤水平高的同学的参与热情,而水平低的同学也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就学生的接受心理来看,善意的指正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发言热情,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渴望,譬如在学生齐背诗文之后,适时评价:“同学们背得很
4、好,吐字清楚,声音洪亮;如果语速再慢点儿,节奏感再强点儿,效果就更好了!”在学生口头作文之后,不失时机地激励:“××同学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组织出这么优美的作文,可喜可贺!如果文章思路再清晰些,给人的印象会更好!”这样,在鼓励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中肯的指导,学生会热情不减,并将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相反,那些言过其实的赞赏和多次倡导的“掌声鼓励”,反倒给学生以作秀之嫌,让学生反感。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性评价,通常理解为对学生的观点认同肯定、欣赏赞许,实际上,评价范围还应包括学生学习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在使用激励性评价时,要注意适时、合理、有度。评价
5、的时机要恰到好处,评价的内容要恰如其分,要注意激励的频率和程度,不言过其实、哗众取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评价的作用。 高明的激励性评价,决不是简单机械地用“好”来敷衍的,它蕴涵着教师对学生自尊心的爱护、自信心的培养,流露着教师真挚的爱生之情,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看看于漪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断。一个女生问:“‘万万’是多少?”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于老师说:“‘万万’是亿,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但想想作者为什么用‘万万’而不用‘亿’呢?”一个学生说:“‘万万’听起来响亮,感觉好像比‘亿’多。”于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并补充道:“使用叠词,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6、。”接着于老师又问:“同学们,这一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学生的目光一齐投向女生,她的胆怯、羞愧一扫而光,自己好像也感到聪明了很多。 女生的问题确实简单,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证明了这点。于老师没笑,并明确告知了“万万是亿”这一答案,从老师的角度维护了女生的自尊心。紧接着,于老师通过另一个问题,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上。通过思考、感悟和老师的点拨,学生领悟了文章语言的魅力。对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于老师没有夸奖他多么聪明,回答多么精彩,而只用微笑着点头这一表情语言就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赞许;于老师没有表扬那位女生问题提得多么好,而是通过“这一知识是怎么得来的”这一询问,就
7、使学生的目光一齐投向女生,哄笑转变为赞赏;而那位提问的女生呢,感受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自豪与自信,“胆怯、羞愧一扫而光,自己好像也感到聪明了很多。”于老师高超的赞赏艺术委实让人叹为观止!它收到的是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给学生留下的是深刻的启迪和久远的感动。 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赏识什么,怎样赏识,效果如何,是我们每个教师都需要研究的课题。在《论语·先进第十一》中,子路和冉有提了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做出了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