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中语文2.6《寂寞》课件语文版必修1

2011年高中语文2.6《寂寞》课件语文版必修1

ID:37748972

大小:651.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5-30

2011年高中语文2.6《寂寞》课件语文版必修1_第1页
2011年高中语文2.6《寂寞》课件语文版必修1_第2页
2011年高中语文2.6《寂寞》课件语文版必修1_第3页
2011年高中语文2.6《寂寞》课件语文版必修1_第4页
2011年高中语文2.6《寂寞》课件语文版必修1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1年高中语文2.6《寂寞》课件语文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寂寞卞之琳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分析意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二、分析诗歌意境特点。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四、体会衬托等艺术手法的作用五、意象特点的分析。六、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寂寞”“寂寥”的内涵。导语设计寂寞是柔软的,寂寞像温水,像轻风,你感觉不到它,在这个充满坚硬物质的世界里,它的确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寂寞本身却是敏感的,它像个不知疲倦的行者,辛劳地寻找着自己的寄居地。它像一汪清泉似的,不经意地浸润着你的身体,当你从内心深处发出一声叹息的时候,你这才意识到,寂寞已经无可挽回地侵占

2、了你的精神世界。卞之琳简介: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人物生平:卞之琳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较多地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开始新诗创

3、作。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

4、,冷僻奇兀,耐人寻味。卞之琳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数行集》(收入《汉园

5、集》1936)、《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1930-1958》(1979)等。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战争期间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访问,诗风有所转变,歌唱人民的战斗生活。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份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

6、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物件。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1.主人公童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1)他的家里都有哪些人?(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3)试描绘小孩子的一个生活片段。2.主人公中年的寂寞表

7、现在哪里?(1)可以描绘一下主人公一天的生活。(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3)人们是如何对待他的?3.主人公死前的寂寞表现在哪里?(1)主人公是何原因导致死亡?(2)死亡动作、眼神、心理是怎样的?(3)死亡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分析意象特点1.《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2.诗歌《寂寞》是如何营造意境,表现“寂寞”这样一个主题的?.一

8、首八行的诗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绘了一个小人物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充满了感情。诗歌从孩童写起,似乎暗示着“寂寞”与生俱来。长大后,日夜操劳,夜间也不得停歇,与夜明表时时为伴,依然是寂寞。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连生时的这份慰藉也不能带走。诗歌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本诗选取了“蝈蝈”“墓草”“夜明表”这样几个意象,作为主人公活着和死亡的寂寞的见证和承担之物,诉说着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态,突出了这样的一个主题。从结构上说,跳跃性非常大,乡下与城里、童年与成年、古老与现代、生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