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马芮氏谱系变迁略考

前马芮氏谱系变迁略考

ID:37736479

大小:3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9

前马芮氏谱系变迁略考_第1页
前马芮氏谱系变迁略考_第2页
前马芮氏谱系变迁略考_第3页
前马芮氏谱系变迁略考_第4页
前马芮氏谱系变迁略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前马芮氏谱系变迁略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前马芮氏说起芮金川芮建春(二十八世孙)(三十世孙)二00八年十月二十日7从前马芮氏说起芮金川芮建春(一)前马,现属溧阳市竹箦镇,地处溧阳城西北三十里,瓦屋山以南三十里,旧有“小小溧阳城,大大前马村”之称。民国年间,村上有48条明巷,48条暗巷,另有48条小巷,还有72口井,共有五、六百户人家,其中大都为芮、陈两大姓氏,故而在当地有“芮半天,陈半边”之说。据1948年编修的《芮氏家乘》记载,因该村北边有后芮、井头芮、街头芮、中芮、西芮等村落,故在当时前马曾称前芮。今日,前马村更大,村上有5000余人,村西居民大部分姓芮。

2、前马村上何时有姓芮的?只要翻阅芮氏家谱,它的来龙去脉便可一目了然。据《说文》一书云:“芮,草初生柔细之状”。《汉语辞典》的解释仅一个字,“姓”。《新华字典》则称:“周代诸侯国名,在今陕西大荔东南。”史载:武王封姬良夫于芮(山西芮城县西二十里古芮国),建芮国,为伯爵,称芮伯,任司徒官,这就是芮姓的始祖。在西周的铭文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芮出自姬姓,文王后裔。后来芮国虽亡,其子孙则以国为姓氏,由此推算,芮姓已延续三千余年了。因芮城旧称平原,故旧时芮氏宗祠举行祭祖活动时,在挂出的灯笼上,都印上“平原郡”三个大红楷字。东汉时,芮伯后

3、裔一支迁溧水,此为芮氏南宗之首,至三国有伟元者封为溧阳侯。宋代靖康之变后,又有芮城7芮伯后裔再迁溧阳,与前迁之同宗复合。但苏南芮氏大多属于芮毓之后。芮毓字蕴秀,他是前马芮氏的始祖。北宗徽宗时(1101——1125年),官于河南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授职兵部郊祀大礼仪检察使,后升迁右侍郎(相当于今之中央副部长级)。1127年,发生靖康之乱,金灭北宋,芮毓率七子一孙护驾康王赵构南渡金陵(今南京),后到浙江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王朝。因芮毓护驾有功,被宋高宗赐封加授为奉政大夫。晚年,芮毓定居前马,元配夫人高氏,又室种氏,共育八

4、子二女,卒于绍兴三年(1133年),葬于前马村西三里路外,西芮村西半里路处的麦墓冈,后被称为太母墓。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尚有硕大的坟墩,高高的墓碑,有一大约0.3米厚、三米长、两米宽的石块祭台,以及用同样大小石板拼铺成的约30平方米的跪拜场地。此坟地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现已成为稻田,连石碑和祭台也都踪迹杳然。解放前(1949年),芮氏总祠规定,每到清明时节,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小祭由附近的西芮村芮氏宗祠,即追远堂负责;大祭则由毓公后裔各公祠派代表,带祭品,在追远堂聚合,集体到太母坟举行大礼祭祀,在打出的灯笼上,赫

5、然印着“中山府”三个大红楷字,场面十分可观。毓公所生八子,以八卦取名为乾、坎、艮、震、巽、斋、坤、兑。因当时战乱,为防金兵迫害,毓公安八子散居溧阳及江南其它郡邑。长子乾,字永源,其三世孙景宣,字伯承,迁庙前;四世孙兴禄迁李溪(今高淳里溪);四世孙玘,字大逸,迁后芮。九世7孙国维,字从训,始迁东头,后迁白埂(现天目湖镇);明八公居西湖里(靠旧县)。十一世孙孜,字以敏,迁南冈;敏,字以学,迁杨溪;效,字以勋,迁安徽当涂博望水南;徵,字以祥,迁庙岕。李溪一支又先后迁高坂、前王、朝渚、西湖、洋溪(今上兴镇杨溪)、玉树堂、庙岕、曹

6、门等地。据《芮氏家乘》载:长子乾,居于芳溪(芳村),其墓在高淳漆桥镇里溪,已毁,但能见到坟地。二子坎,字源清,居于西街口,后称西芮村。其子惠,生有六子:国美迁居高淳荆溪(漆桥镇北),其后裔又由荆溪迁至溧阳义笪、梅园、句容、安徽宣州的水阳等地。国器迁居义笪,国器、国美后裔在不同时期迁居义笪,各建祠堂,故在溧阳义笪里村上有义笪东分和义笪西分两个芮氏祠堂。老二国富留居西芮,其后裔又有几支迁至南京、七笪里、浙江会稽等地。六子国瑞迁居安徽宣州水阳。坎公之十一世孙荣迁居前马,子华居东曹门。十六世孙玺迁居南京通济门草场后。十六世炼公的

7、四子一渚(十七世孙)由西芮迁至荡南,现今位于前马荡西南的芮家村、方丈圩,相距仅百米左右,聚居着百多户芮姓人家,他们都是西芮村追远堂的后代子孙,很可能是十七世孙一渚迁至荡南后繁衍生息,建成村落,改荡南为芮家村、方丈圩。坎二公之墓在西芮村南三十米处的大竹园坟(马墩塘畔),现已平作耕地。三子艮,字有文。自前马迁居高淳桠溪镇西舍安仁里,其墓亦在西舍村西。后裔有迁居冈下枫树圲、大西庙、南宅、义笪东分、东圩等地。四子震,字文吉,留居前马。震公子孙7分居在前马东祠、前马西祠、溧城东门之马垫。其后裔的一部又从上述各村分别迁往樊塘、牌头、

8、安徽当涂林塘、丹阳芮城、宜兴戈庄和黄泥沟、溧水洪篮埠、芮家咀、句容汤水等地。其十世孙奇于明代永乐年间迁至河北宝坻(今为天津市所辖)。五子巽,字文质,曾任宋高宗的捲簾使,即殿前捲廉将军,后率侄芮赘、芮予迁至洪溪(今安徽旌德县)。六子离,字文環,迁居蒋淀(蒋店),其十二世孙讳鉴者赘于上黄(当时属宜兴县)。后由上徒迁至宜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