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教案

项脊轩志 教案

ID:37721416

大小:4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9

项脊轩志 教案_第1页
项脊轩志 教案_第2页
项脊轩志 教案_第3页
项脊轩志 教案_第4页
项脊轩志 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 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项脊轩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选取日常生活的琐事,刻画人物、抒发感情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念之情。教学重点: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出发,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性格、抒发思想感情的方法;了解文章借题发挥、借物写人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悲和思亲之情。课前准备:1.收集归有光的有关资料,了解他的身世及其散文的特点。2.预习课文,借助古汉语词典了解文中出现的与称谓(先大母、先妣、束发)、婚姻(归、归宁

2、)、做官(象笏)及建筑(轩、厅、闺、牖)有关的一些词语的意思。3.通读课文,圈画出字词上的疑难之处。教学过程一、导入交流预习情况:1.明确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善于记叙日常生活琐事,抒发真挚的生活感受,著有《震川文集》。2.明确课题:“项脊轩“,书斋名,双重含义:一言其小,二是纪念远祖归道隆(曾在项脊轩居住过)。志——古代一种文体。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请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解决预习中出现的疑难字词等问题。2.概括每段内容,理清思路。明确:第1段: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与布置,重点写居项脊轩的乐趣

3、。第2段:主体部分。承上启下,着重写祖母、母亲的生前事迹,以抒发作者对人事变迁的伤感情怀。第3段:叙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第4段:回忆亡妻。第5段: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思念之情。3.找出本文的线索。明确: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迁变兴废,一条是归有光的悲喜感情。所用素材看似碎而不相连缀,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借一小轩把所见所闻所感的物事、人情穿连起来,再用自己悲喜的情怀加以统摄,使过滤而成绝响。4.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全文两个部分。第1部分:围绕项脊轩的迁变,叙述或

4、可悲喜的小轩苦读及亲情。涉及人物:祖母、母亲。第2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补记或可悲喜的寒门婚姻及爱情。涉及人物:妻子。5.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明确:文眼即文章的眼睛,统帅全文,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本文的文眼即: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三、精读课文,感悟主旨1.通读课文,概括作者所说的可喜之事和可悲之事。明确:可喜之事:修葺后的项脊轩清雅恬适,适合读书。可悲之事:大家庭分崩离析;母亲早逝;未孚祖母愿望而祖母已逝;妻子早夭。2.作者所记叙的悲喜是否是完全分离的?有没有交融?明确:(1)喜中有悲:第1段中悲的是项脊轩修

5、葺前是:小、旧、漏、暗。(2)悲中有喜:A忆母亲。“儿寒乎,欲食乎?”作者幼年丧母,儿时往事已经记不清楚,借老奶妈之口,回忆母亲,真切感人。六个字,催人泪下,慈母口中语,句句见真情。从老妪的口中感受母爱,正是“悲伤也成享受”(《合欢树》)。B忆祖母。作者回忆祖母,仍以细节为主,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一句话,既风趣,又爱怜,更隐含着夸奖;次写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有忧虑,但更含希望,对孙子功名充满信心,自语没当孙子面讲,更见期望殷切,情真意切;接着写祖母持“象笏至”进一步显示了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场面,平平常常

6、的话语,平平常常的动作,就把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关心、期望和信心写得淋漓尽致。祖母的激励是作者一直坚持下去的力量。C忆妻子。同样是抓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暗写耐人寻味,含而不露。虽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与哀婉,但是也透露出当年与妻子相处的快乐。3.从项脊轩的变迁中能看出作者对家族的什么样的态度?明确:对家族有着积极的态度。体现在以下几点:A诸父分家,作者的描写细致入微,表现出其目睹家族的这一变化,对家族

7、的关心、关切、焦虑以及无可奈何。B对大母,“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表现出对家族的担当和责任感,希望能够实现祖母的愿望和期待。C“能以足音辨人”,表现出作者对家人的深情关爱。4.这一态度与古代文人“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什么关系?明确:本文在入选教材时,“殆有神护者”后边删掉了一段,原文是: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本部分属于“论赞”部分,

8、是模仿《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而写的。往往体现作者的观点和创作意图。“利甲天下”的寡妇清和辅助刘备“与曹操争天下”的诸葛亮,当他们未显达之时,“世何足以知之?”言下之意是:今天,我呆在这间破房子里,也是“昧昧于一隅”,谁能料到我将来怎样?“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信,又流露出对南阁子无比珍重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