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720333
大小:4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9
《走进走出,在迂回的语文阅读中品味语文本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走进走出,在迂回的阅读教学中品味语文本色启东市和合小学朱海燕张志公先生曾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很容易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而怎样引领学生走出文本、甚至超越文本,往往是我们经常忽视的或者有这样的意识却很难有所突破。如果老师们能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带着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充分体验阅读教学的本色,那么,学生一定会受益无穷的。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继而在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呢?一、创设情境,在情境熏染中走进文本走进文本,即通过阅读教学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特别是学生
2、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为什么要走进文本?因为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中,我们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些语文课越上越大,越上越空,远离了文本,也远离了最有活力的语言文字。一种刻意的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正在侵蚀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大话西游”式的文章解读正在被奉为语文教学的圭臬。如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三亚落日》这篇课文时,利用多媒体浮光掠影般地展示了三亚的许多画面。然后是配音朗读,分组疏通文意,检查各组讨论情况,背诵课文,接着伴随图片,欣赏美景,最后让学生练习写作。固然,计算机的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内容集约化、综合化,使教学方式具有了直观性,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但执教者借助图像、画面对
3、课文内容进行阐释、诠解,让人感觉到图视正在驱逐着文字,文字体验过于肤浅。如何走进文本?《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们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1.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和学生轻松、充裕地交流。而我们看到现在仍有许多教师习惯对不起搬用教参上对文本的理解,用“一元”压制“多元”,或不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对学生的多元感悟和对教参的思辨能力,而且使阅读教学的“走进文本”贬值
4、。没有高屋建瓴,哪来“走进文本”的质量?我们应该抛开教参,自己先读上几遍课文,静思默想,含英咀华,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大体要做到四个“深入”4:一是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即对重点、难点、疑点等心中有数;二是深入领会文本中心,即准确洞察作者写作背景和寄寓主旨;三是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即对文本的结构、语言、文体等到了然于心;四是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即充分设想文本应着重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便于教学中有的放矢而不致首尾难顾。2.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文体现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应引导学生“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要抠词抠句”。(1)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5、是引导学生能够独立地与文本进行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对话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对文本进行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解读,在琅琅书声中,在静思默想中,切己体察,悉心涵泳,产生独特的感觉、体验与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会使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入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为有效对话作好必要的铺垫,积蓄丰富的“谈资”。读务须充分,那种只读一、两遍课文,只会以偏概全、言不及意,只会
6、海阔天空、谬误百出,只能空洞肤浅,质量低劣。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阅读,静思默想,潜心品析,圈划批注。多维而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涵,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课堂也因此出现了高质量的“走进文本”。(2)让学生充分品读文本。语文就像一杯酒,越品越有滋味儿。通过语言文字的细嚼慢咽,主旨的整体感知,把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我们要遵循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设计教法,思考整合教学环节,力求“针针见血”。对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特殊标点、重点句子、变化的句式、精彩的题目、巧妙的构思乃至一些看似平常的最基本、最有质量、最含有语文味的词句等的揣摩,都能体会出
7、作者特别的情和爱,体会出语言技能的巧妙运用和人文思想照射的高度统一。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初读感知大意,了解语言表层意思后,就要让学生披文入情,学习语言,揣摩与品味语言,强化语感训练,使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从而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关爱,又学习到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能和技巧,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这样的例子,我们在研读文中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不胜枚举。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教学“这株柳树撑立在天地间”时,教师让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