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庐山

陶渊明与庐山

ID:37718684

大小:3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9

陶渊明与庐山_第1页
陶渊明与庐山_第2页
陶渊明与庐山_第3页
陶渊明与庐山_第4页
资源描述:

《陶渊明与庐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陶渊明与庐山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庐山,苍润高峻,溪径通幽。大自然的造化孕育了它美如诗画般的意境。这意境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感悟,见之于文,飨之于众。东晋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位采庐山自然灵气于笔端,开中国田园诗先河的伟

2、大诗人。    公元365年陶渊明诞生于庐山脚下一没落的官宦家庭。虽然陶渊明曾祖陶侃也曾权倾朝野,显赫一时,但历经晋末动乱、官场倾轧,到陶渊明父亲陶逸时,已是家境日衰。少年陶渊明颇为不幸,八九岁时,父亲因病离他而去,后来诗人在“自祭文”中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络冬陈。”表明了少时缺衣少粮的困苦窘状。不过,曾官至太守的父亲,其仁德慈爱,虚止恬淡,身涉仕途,得官不喜,失官不恼,心胸豁达的生活态度,在陶渊明幼小的心灵中,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也曾怀“大济苍生”之志,后来陶渊明虽也

3、五进仕门,却都因“有志不获聘”,自己又难以曲意奉迎,而挂印归隐。壮志难酬的陶渊明,并不因仕途不畅而愁眉不展。官场的几次出入,使陶渊明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充满污浊和诈伪的官场,与自己淳真的禀性不可相融。“云无意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一直眷恋着庐山的奇峰异水。数离仕门,均择庐山而隐。待41岁彭泽令任上,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坚辞不出,终隐庐山。陶渊明初隐“上京”,即现在星子县白麓乡的玉京山鹿磨盘岭附近。这里背依庐山,面向鄱阳湖。既可赏群峰嵯峨,又能观平湖浩渺,有良田可劳作,通舟楫之便利。诗人卸去

4、官场的厌倦,“六载去还归”,面对阔别多日的故乡,和爱妻把酒、儿女绕膝的动人情景,感慨万分。一首《归去来兮辞》坦露回家的温馨。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刚归隐回家时,家境尚可,农事只是偶而为之,他主要是想通过劳作来体味一种诗情般的生活乐趣。归隐后的第二年春夏之际,陶渊明写了著名的《归田园居五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离开龌龊的宦海,回到村夫野老之间,使诗人有一种鸟离樊笼的喜悦。清新的生活、质朴的环境,不时激起诗人发自内心的咏叹: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

5、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田园中普通而和谐的气息,透着一股愉悦的安详与静谧,使诗人获得了一种主观心境与客观自然融洽相通的绝妙感受。    归田后的第三年夏天,因失火而家宇殆尽,陶渊明不得已举家迁往“南村”,即现在庐山温泉工人疗养院附近。此后,除了一家衣食,还要为住房而奔忙,诗人不得不更加辛苦地劳作。“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稿》诗中,诗人阐明了自己对不劳而获的鄙视和主张“自食其力”的劳动价值观。田间的劳作,使诗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同普通百姓交流,在

6、体验农事艰辛的同时,加深了同乡野村夫的感情。“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劳作之余,在濯缨池洗一洗身上的泥土,同乡亲们一起息坐屋檐下,沽一口家酿米酒,是何等惬意。“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陶渊明仁德求真的处世哲学,使他与邻里之间亲和无碍。每遇农闲,则串门互坐,笑谈不疲。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归隐后的劳作虽然辛苦,日子亦显拮据,但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却丰富多彩,读书赋诗,怡然自得。现今传世的130余首诗文,绝大多数都是诗人隐居庐山时创作的。虽然其中纯粹的田园诗只30余首,但在其它作品中,无论是散文还是词

7、赋韵文,无不渗透着浓郁的田园气息。陶渊明的诗文是用纯朴的笔触,捕捉田园美的神韵。创造了一种“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艺术风格。田园景色成为文学题材早在《诗经》中便出现过。但只是偶有所抒,未成一系。后来,汉乐府中也时有村野耕织之韵,但仍是处于陪衬地位。陶渊明生活在田野,他热爱生活,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在诗人的眼里都充满着诗意。中国诗文中一种崭新的田园风格,就是伴随着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过程蔚然成派的。    诗人嗜酒,酒助诗兴,以致于白居易说陶渊明的诗文是“篇篇劝我饮”。离陶渊明居住的南村约1公里路的山洞中,

8、有一巨石横卧,截流山溪,人称“醉石”。石高约3米,宽4米,平滑如桌面,可坐近10人,仄斜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史》载:“先生弃官归,亦常往来庐山中,醉辄卧石上,其石至今有耳迹及吐痕焉。”岁月无情,久经风雨侵蚀,酒痕已在依稀朦胧之中。石上刻有明代诗人郭波澄的一首《醉石》诗:渊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干载无人会,山高风月清。石上醉痕在,石下醒泉深。泉石晋时有,悠悠知我心。五柳今何处,孤松独还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