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戈:文祥与荣禄,最有机会挽救大清的两个人

羽戈:文祥与荣禄,最有机会挽救大清的两个人

ID:37709733

大小:417.2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29

羽戈:文祥与荣禄,最有机会挽救大清的两个人_第1页
羽戈:文祥与荣禄,最有机会挽救大清的两个人_第2页
羽戈:文祥与荣禄,最有机会挽救大清的两个人_第3页
羽戈:文祥与荣禄,最有机会挽救大清的两个人_第4页
羽戈:文祥与荣禄,最有机会挽救大清的两个人_第5页
资源描述:

《羽戈:文祥与荣禄,最有机会挽救大清的两个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羽戈:文祥与荣禄,最有机会挽救大清的两个人2017-03-29腾讯·大家 14评文

2、羽戈肃顺有一句名言,叫“咱们旗人浑蛋多”,这在晚清,的确写实。不过八旗子弟并非遍地浑蛋,还是有些出类拔萃的人物。譬如敢于贬斥同胞的肃顺,肃顺的政敌文祥,文祥的搭档宝鋆,以及文祥所提携的荣禄等。倘论才具,给这些人排排坐,有人会说肃顺第一,我则以为文祥居首,相比而言,肃顺是权臣,文祥则是能臣,权臣志在权柄,能臣志在国民,终究是后者道高一丈。可惜,对今人而言,文祥的知名度,漫说相比肃顺,只怕还不如荣禄。如果说荣禄被低估,文祥简直被漠视。现在说起同光中兴,计勋行赏,往往归功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在中

3、央的领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在地方的推进,文祥、宝鋆、沈桂芬等军机大臣的名字,却不幸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事实上,同治年间,慈禧尚未独揽大权,加之“才地平常”,“时局尽在军机恭邸、文、宝数人,权过人主。”这是1869年初曾国藩的观感。他还指出,奕訢“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故而需人辅佐。宝鋆的说法可为呼应:“恭邸聪明,却不可及,但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阿保之手,民间疾苦究未能周知。事遇疑难时,还是我们几个人代为主持也。”(何刚德《春明梦录》)“我们几个人”,即指文祥、宝鋆和沈桂芬。梁启超《李鸿章传》干脆把彼时之军机处命名为“文祥、沈桂芬时代”。文祥文祥的品行、才干

4、、胸怀都是一流,最难得的是他的视野。若把历史比作长河,每个时代都有其潮流,所谓先行者,即在“预流”,预知、引领时代的方向。文祥的时代,潮流便是今人耳熟能详的“开眼看世界”。张之洞《劝学篇》曾列出“开眼看世界”的政治谱系,一是“译《四洲志》《万国史略》”的林则徐,二是“遣学生出洋”的曾国藩,三即“创同文馆,遣驻使,编西学各书”的文祥,此外,“议兴海防,练兵造船”,皆由文祥发起(金梁《四朝轶闻》)。要言之,文祥正是驰骋于那个时代最前沿的人,甚至他的视线,已经超越了洋务运动所致力的器物之变,而触及制度之变。其死前一年所上《密陈大计疏》云:“说者谓各国性近犬羊,未知政治,然其国中偶

5、有动作,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士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庶人也。议之可行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后决然行之。自治其国以此,其观他国之废兴成败亦以此。……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对此,袁伟时称之为“中国最高领导层第一次议论吸取民主宪政制度的精神,改进本国的施政”,《清史稿》则云:“……晚年密陈大计,於数十年驭外得失,洞如观火,一代兴亡之龟鉴也。”只是先行者的价值,大多由后世证成、发扬,在他们所出没的时代,常常形影相吊,争议不绝,甚至举国欲杀,身名俱裂。曲折是他们的遭际,孤独是他们的命运。洋务运动发轫之时,“迂谬之论、苟

6、简之谋充塞于朝野,不惟不信不学,且诟病焉”(张之洞《劝学篇》),“开眼看世界”的人,无一能逃脱骂名。挨骂最惨的首推与文祥同龄的外交家郭嵩焘,一度沦为“国家公敌”。郭嵩焘我读高中的时候,教历史的文老师提及奕訢,必称其绰号“鬼子六”(奕訢排行第六),他所主持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则被唤作“鬼使”。由这些细节,可知舆情;由这般舆情,可知政局。基于此,哪怕文祥的眼光远远落到了制度之变,所能着手的却也只能是器物之变,甚至于器物一节,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行起来都举步维艰。《清史稿》云“朝议未一,犹不能尽其规略”,恰是文祥处境的写照。用现在的话讲,文祥可谓同光中兴的总设计师,《清史稿》称其为“

7、中兴枢臣之冠”。他的命运与大清的国运牢牢捆绑,他的遭遇正折射了洋务运动的困境。他死后,张之洞哭道:“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诗·大雅·瞻印》)这不是什么客套话。近世以来,要说哪个满人,能够挽救坍塌的大清,也许唯有文祥。在同时代人交口称誉之下,曾国藩对文祥的两点批评,便显得难能可贵:一是“规模狭隘”,这一点见仁见智;二是“不知求人自辅”,其实,文祥固然不像宝鋆、沈桂芬那样爱拉帮结派,还是培养了自己的班底,只不过他赏识的人,难入曾国藩法眼,这些人中,汉人可推李鸿藻,满人便是荣禄。这里且说一段轶事。据祁景颐《䜯谷亭随笔》,李鸿藻与荣禄相识,即在文祥家中。文祥去世之后,李鸿藻挽联

8、云:“共济溯同舟,直谅多闻,此后更谁能益我;中流凭砥柱,公忠体国,方今何可少斯人。”待李鸿藻去世,荣禄遂把这副挽联照抄一遍,还施其人。这三人的交情,于此可见一斑。不过,无论李鸿藻还是荣禄的才具,甚至把他们两个加起来,恐怕都无法比肩文祥。祁景颐说李鸿藻“才识短浅”,荣禄亦复如是,观其履历,文官也做过,武官也做过,然而文韬武略,都不在行,而且他做官,一来手脚不大干净,二来对慈禧一味逢迎,与文祥的“正色立朝”“清操绝人”“力任艰巨,公而忘私”相比,判若霄壤。荣禄那么,文祥看错人了么,如翁同龢批评他缺乏知人之明?实则荣禄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