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696447
大小:290.0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9
《_孔雀经音义_附载音图行首汉字_比_音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1年9月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September2011第5期JOURNALOFZHEJIANG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No.5《孔雀经音义》附载音图行首汉字“比”音考肖平(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日本京都醍醐寺现藏抄本《孔雀经音义》之卷末所附音图为日语五十音图最早版本之一。此音图由八行构成,除“比”行外,其余各行均以一个表音汉字为韵引,而“比”字为ヒホハヘフ和ヰヲワヱウ两行所共有,故图中总共有7个汉字和40个假名。鉴于图中“比”字能摄ハ、ワ两行假名,故在学界作为难题提出,目前尚在探索中。作为日语五十音图形成过程和文化内
2、涵研究的一部分,文章从汉语、梵语和日语三个角度考察了“比”在三者中的音韵演变历程,进而基于音韵学理论对“比”音能摄ハ、ワ两行假名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关键词:《孔雀经音义》;五十音图;音韵学;“比”;“ヒ”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74(2011)05-0005-07一、引言①日本京都府醍醐寺三宝院所藏《孔雀经音义》抄本之卷末,作为韵引附有一幅汉字假名混合音②图(以下简称《孔雀经》音图)。根据日语音韵专家大矢透、山田孝雄等的研究,该音图为日本现存最早的音图之一,因此受到学术界之高度重视。《孔雀经音义》附载音图由五段八行组成,其中包含40个假名和“呬”“四”“知”
3、“已”“味”“比”“利”等7个表音汉字。根据马渊和夫对《孔雀经音义》附载音图研究现状的概括,目前围绕《孔雀经》音图主要存在如下五大难点:(1)图中没有ア行和ナ行假名;(2)行序为カサタヤマハワラ,与现代音图不同;(3)段序为イエアエウ,在音图中绝无仅有;(4)音图内的四十个字音由片假名书写,但每行之首(イ段)冠以一个真假名(汉字);(5)比字包含ハ和ワ两行假名。鉴于以上难点中的第五项涉及“比”的音系定位问题,因此本文将从汉语、梵语和日语三个角度考察“比”在三者中的音韵演变历程,进而基于音韵学理论对“比”字能摄ハ、ワ两行假名的原因和理由做出合理的解释。二、汉字“比”的源流及其注音汉字“比”由两
4、个“匕”构成,其字形最早见于甲骨文。根据赵诚编著《简明甲骨文词典———卜辞分类读本》,“比,从二匕。甲骨文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则为借字。如‘令多子族比犬疾扑周’,这句话的意思[1]是,命令多子族和犬疾二族去攻打周国。”战国时代,以物类为编排次序的释义辞书《尔雅》问世,其“释地”部两次用到“比”字:“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岠虚比,为邛邛岠虚啮甘草,即有难,邛邛岠虚负而走,其名谓之蹷。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盖半体人也。”也就是说,《尔雅》之中,“比”作为复合词“比肩”而连用,分别修饰“兽”和“民”,从上下文脉上看,似乎有贬义,具体所指则不得其详。进入汉代,第一部以汉字部首为编排次序的汉字字
5、书《说文解字》诞生,其卷二上“比”字条释云:“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凡比之属皆从比。夶,古文比。毗至切。”词条之中,“密也”是“比”收稿日期:2011-08-01作者简介:肖平(1963-),男,吉林省吉林市人,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6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的释义,“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是就字形的描述,“凡比之属皆从比”则说明“比”在《说文》中属于部首字,其下另有属字。“夶,古文比”是就“比”字的字形源流的梳理。“毗至切”是就“比”字的反切注音,即“比”字的读音可由“毗”+“至”相切而成,此反切注音是在南唐时代由音韵大师徐铉(916—991)
6、所补注,而并非出自《说文》编者许慎之手。自东汉明帝(28-57)以后,随着佛教之东渐,梵语音韵中的切合原理开始为东土人士所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中叙述到:“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③行。”由此推知,反切法始自汉末,兴盛于魏。到了南朝梁代,顾野王编撰汉字字典《玉篇》将反切作为主要记音方式。遗憾的是,梁《玉篇》现仅存残卷,而不巧其中“比”部不存。不过,虽说作为整体的《玉篇》现已不存,而后代之日本入唐僧空海(774-835)编撰的《篆隶万象名义》和宋《大广益会玉篇》两部字典则收录了《玉篇》的大部分内容,即通过比对二者也一般可大体呈现出《玉篇》的原貌。经检索
7、两部字典,空海《篆隶万象名义》中“比”字在廿二九“比部”,释文为:“比,俾以反。同心④也,教也,近也,周也,吉也,辅也,亲也,俌也,代也,密也,栉也,辈也,乐也。”宋《大广益会玉篇》中的“比”字在“比部”第四百四十七,释文为:“必以切。类也,方也,校也,并也。又脾至切。近也,亲也,[2]吉也,阿党也,备也,代也。又步之、毗吉、必至三切。”比较以上两者之反切用字可发现,二者的反切下字虽同,但上字分别为“俾”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