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后余华小说中的民间艺术—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转型后余华小说中的民间艺术—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ID:37694190

大小:24.3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8

转型后余华小说中的民间艺术—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_第1页
转型后余华小说中的民间艺术—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_第2页
转型后余华小说中的民间艺术—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_第3页
转型后余华小说中的民间艺术—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_第4页
转型后余华小说中的民间艺术—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转型后余华小说中的民间艺术—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转型后余华小说中的民间艺术——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指导老师:李永新作者:袁蕊摘要:转型后余华小说所形成的新的创作观点:现实民间叙事,虽然还是对苦难的描述,可是余华自觉的从民间的角度去挖掘,倾听民间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实把他们记录下来,这就使作品更加深入。剖析《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民间风俗和民间小市民生活方式,以及其中民间温情的描写,可以发现余华小说创作前后期的巨大变化。关键词: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转型;民间艺术创作风格转型后,余华小说的民间艺术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表现的较为突出,作品对于民间小人物苦难的命运,和民间温情有着极准确的把握,对生在民间,成

2、长在民间的每个人感受都尤为深刻,并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主要剖析《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民间风俗和民间小市民生活方式,以及其中民间温情的描写。首先讲述转型后余华小说所形成的新的创作观点:现实民间叙事,和后期民间作品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从宏观的角度体会作品中的民间风俗,抓住‘民间生活’一词,体会民间结婚的风俗方式,挖掘小市民的生活习惯,深切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紧接着寻找余华小说中与先锋小说中的残酷截然相反的民间温情;最后从写作方法和语言上体会转型后余华小说的民间艺术。一、民间视角的形成与之前不同,余华开始从民间的角度着手挖掘民间的苦难,置身于民间,去体验民间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如实记录下来,

3、从而使作品更加深入的表现民间风格,所以他所写出来的关于民间的人情冷暖也同样更加深刻。就像他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文版自序里所提到的‘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的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1】。转型后余华小说的现实民间叙事就是描写人类本身生活着的世界,与人类与生俱来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并且着重于对温情的叙述,风格与前期作品的残暴、冷酷差距较大。其作品的转型不是突然的,而是受到外因和内因的双成影响。外因的探究,可以让我们了解余华民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深究作者心中民间概念的形成,能够更深一层的理解余华小说,体会他民间写作的独特个性。虽说作家每个作家都有自己

4、的写作观点,但也相互影响,余华作品也同样经历了学习,模仿,反思的过程,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下,才最终确立了自身的文学创作观:民间视角。外因上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中国自古传下来的思想也有着微妙的联系,民间一词从古代就出现于文学领域,一般认为词语起源于冯梦龙的《序山歌》,作品中把民间性情说做山歌,但事实上民间理论这一萌芽的成长始于中国大门被打开之后,各种各样的西方文学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经历摸索与发展之后,中国小说在九十年代出现了自我意识觉醒和民间回归的倾向。五四运动时期,‘民间’一词正式进入文化领域,文坛上先后出现了“平民文学”“大众文学”“工农兵文学”新时期“乡土文学”“寻根文学”……之后

5、,又有许多新时期作家转向民间化写作,先锋作家也开始放弃对外在语言和创作形式的沉迷,余华的转型并不是单独的个例,可以说是时代潮流所致【2】。所以余华小说的民间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影响。从余华的本身原因来讲,一方面,主要是他意识到自身的困境,开始寻找新的创作方向。正如1992年余华在《河边的错误》的后记中说到:“几年后的今天,我开始相信一个作家的不稳定性,比其他任何尖锐的理论都重要,一成不变的作家只会快速奔向坟墓。”他说的话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一个作家的无奈,作品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符合时代审美。虽然文学作品不是简单就能得到欣赏和超越,但是时代的内涵只有当代人才能深切体会,

6、然而一旦写作变成潮流,那么作品就总有索然乏味的一天,就很难成就经典。因此作家必须不断变化,才能保持自己源源不断的生命力,【3】转型势在必行,但是自己的风格的却是一个作家的灵魂,是超脱与平庸的重中之重。余华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有所感悟,并且预示着他将进行创作转型。还有最主要的一点,是余华本身心态的变化。他早期的作品对现实有很明显的极端敌对的态度,这一心理也就使他前期作品倾向于残暴与冷酷,但随着时间的流失,他内心的仇恨也在一点一点的逝去,随着菱角慢慢被磨平,他也开始关注现实的真善美,明白了写作的目的不是用来发泄控诉和揭露的,对待世上发生的事都应该平常心,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这些也是促使他作品转

7、型的诱因之一,让他写作的风格更重于对民间生活的‘平淡’描述。一、强烈的民间生活色彩既然是现实民间叙事,就必须提到作品中民间风俗的细致描写,因为民间风俗是民间小说的精髓,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活着》中便有对民间风俗的细致刻画,其中凤霞结婚便是一个典型。福贵的女儿凤霞是个可怜的姑娘,因为小时候的发烧成了聋哑人,到了成亲的年龄却不见有人提亲,直到后来媒婆格外留意才给她找了个歪脖丈夫,余华在描写凤霞结婚时尤为细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