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环境下的中国经济地理重塑

开放环境下的中国经济地理重塑

ID:37651834

大小:895.8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5-27

开放环境下的中国经济地理重塑_第1页
开放环境下的中国经济地理重塑_第2页
开放环境下的中国经济地理重塑_第3页
开放环境下的中国经济地理重塑_第4页
开放环境下的中国经济地理重塑_第5页
资源描述:

《开放环境下的中国经济地理重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2年5月May,2012第5期(总290期)ChinaIndustrialEconomicsNo.5【国民经济】开放环境下的中国经济地理重塑———“第一自然”的再发现与“第二自然”的再创造尹虹潘(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重庆401147)[摘要]针对当前中国地区差距较大的现实,本文从沿海—内陆开发开放联动的新视角出发,对各地区“第一自然”(先天条件)进行全新的“再发现”,认为在中国扩大向西、向南开放的背景下,中西部内陆原本远离东部沿海的劣势地理区位可能转化为新的优势经济区位。应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第二自然”条件进行“再创造”(重新改造),加快发展沿

2、海次级城市,培育内陆中心城市及经济圈以提升内陆的相对区域经济地位,并在承认地区发展客观差距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地区间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缩小,逐步形成更加协调发展的中国经济地理新格局。[关键词]经济地理;对外开放;第一自然;第二自然[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12)05-0018-13一、问题提出改革开放初期,基于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中国实行了让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开放和率先发展的区域开发开放战略,这使国家的综合实力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巨大的跃升,但与此同时国内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也随之扩大。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按照“两个大局”的思

3、想,中国陆续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从2004年开始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出现了下降趋势,但下降较为缓慢,并且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程度仍大于21世纪初(覃成林等,2011)。这种地区差距不仅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层面,也反映在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较大差距上(豆建民,刘欣,2011)。对于中国地区差距的成因,一般认为东西部之间的自然地理条件差异(金煜等,2006)、国际贸易和外资利用差异(万广华等,2005;彭国华,2007;钟昌标,2010)、国内资本投入差异(万广华等,2005)、教育和人力

4、资本差距(陈钊等,2004;张海峰等,2010;韩兆洲等,2012)、财政支持差异(万广华等,2005;陈仲常,董东冬,2011;韩兆洲等,2012)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也有研究发现东部沿海地区长期采用“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使其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影响力在减弱(张润君等,2011),这也可能是东部沿海的发展并没有对中西部带来正向促进作用的一个原因。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对空间因素重视不够,如分析地区差距时大多是用地区生[收稿日期]2012-04-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统筹城乡发展的就业、户籍与土地利用制度联动机制研究”(批准号09XJL003)。

5、[作者简介]尹虹潘(1982—),男,重庆大足人,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18产总值(GDP)、人均收入等空间特征不强的一般指标来做比较,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区差距的某些信息,却不够全面和深刻。二是全局性考虑不够,在分析地区差距成因时大多从非常具体的直接因素入手来探讨,缺少对更深层次根源性原因的认识,提出的对策也因此局限于一些细枝末节,缺少系统性、全局性的解决途径。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希望引入能够更好体现空间因素的指标来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地理格局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从促进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提

6、出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系统性思路。二、中国大陆的经济地理格局现状及其成因1.中国大陆的经济地理格局现状(1)全国存在4个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景观特征是集聚,表现为人口、产业(进而产出)等在特定地理空间载体上的高度集中,从经济指标来看就是特定地区的高人口密度和高经济密度。密度是能够较好反映区域发展空间特征的指标,本文也将以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和经济密度(万元GDP/平方公里)来体现不同地区的经济集聚发展程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1)的相关数据,可以整理计算出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①的人口密度和经

7、济密度(见表1)。容易看出,中国大陆的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无论是从单位国土空间的人口密度还是经济密度来看,整体集聚水平最高的都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整体集聚水平较低,地区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为进一步分析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本文根据《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1)相关数据整理计算了大陆各省份2010年的常住人口、辖区土地面积、GDP三项指标占31个省份之和的比重,并以此为基础得出“经济集聚指数”、“人口集聚指数”两个指标(见表1)。某省份的经济(或人口)集聚指数大于1表明其经济总量(或人口)的占比②高于其辖区土地面积的占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