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629414
大小:348.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5-26
《阿尔山市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修改12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阿尔山市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第一章 规划概述第一节 编制背景和编制依据 一、编制背景阿尔山市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市,其前身是科右前旗的一个建制镇,地处大兴安岭中段,位于兴安盟西北部,全市总面积7,408.7平方公里,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93.434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8′-121°23′,北纬46°39′-47°39′,纬度高,气候寒冷,是全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阿尔山具有世界罕见的大矿泉群,有48眼水质优良、冷热分明、成分不同的混合性矿泉群。同时,阿尔山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达62.10%,全市
2、总人中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470人,占总人口的33%,贫困人口14787人,占总人口的26.4%。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天池镇、白狼镇、五岔沟镇的十八个行政村。有蒙、汉、回等13个民族。阿尔山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继满洲里、二连浩特之后的第三个边境口岸城市,2007年11月被自治区政府确认为革命老区。 以工代赈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而进行开发式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是30一项“德政工程”。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坚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扶贫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为作好今后五年(
3、2011-2015年)以工代赈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及生态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坚持以工代赈为经济建设服务,为贫困农村牧区服务,为扶贫开发服务,围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促进我市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进一步建设平安、富裕、文明的阿尔山市,我们编制了《阿尔山市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 二、编制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依据: 1、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关于编制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2、《阿尔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阿尔山森林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4、《阿尔山市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
4、型规划》。第二节 规划区域和规划期 一、规划区域30 本规划的区域范围共涉及四个镇、两个街道,11个行政村。 二、规划期 本规划规划期为五年,即2011-2015年。 第三节 项目规划要点 一、规划发展目标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以工代赈是国家为了扶持贫困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扶贫政策。通过阿尔山市2011-2015年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规划,覆盖14787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覆盖率达到100%,解决贫困温饱问题,将极大地改善我市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促进市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
5、入,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推动以工代赈扶贫工作,推进贫困镇、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规划期内建设内容及规模 我市以工代赈2011-2015年建设内容及规模为: 一是建设水浇地41000亩,打井及配套920眼。二是建设农村自来水工程9处。三是建设防洪工程,堤防长度为15.02km,动用土方:35.23万m3,石方:5.82万m3。四是建设棚圈1030700平方米。五是建设乡村道路60公里(其中三级路44公里,四级路16公里)。 三、规划期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我市2011-2015年规划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估算为9590.27万元,其中,申请国家以工代
6、赈资金7950.27万元。分行业为:农田水利建设228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66万元、防洪工程1384.27万元、棚圈建设460万元、乡村道路4600万元。 四、规划期受益情况 “十二五”规划使四个镇、三个街道,18个行政村,14787贫困人口受益。第二章 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回顾一、计划的执行情况根据上级发改委有关文件精神,我市组织发改、扶贫、农牧、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精心研究,实地踏查,确定项目实施地点,编制了预算内以工代赈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两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专业部门协调精心测算,确保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按
7、照财政扶贫资金“六专一封闭”的要求,不滞留、不挪用。待资金落实项目实施后,将30采取与财政、审计部门抽查、稽查等形式,加强对项目的监管力度,确保以工代赈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二、劳务报酬发放为确保农牧民收入,对于技术含量低,工作难度较小,农牧民能够参与的工程,尽量交给农牧民去做。劳务报酬按时足额发放。三、取得的成效“十五”期间,我市利用以工代赈建设项目资金198万元,实施乡村道路工程,建设效果非常显著:一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外运,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是促进了我市贫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三是贫困村干部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