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粗糙度符号及标注方法

表面粗糙度符号及标注方法

ID:37621984

大小:997.89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5-26

表面粗糙度符号及标注方法_第1页
表面粗糙度符号及标注方法_第2页
表面粗糙度符号及标注方法_第3页
表面粗糙度符号及标注方法_第4页
表面粗糙度符号及标注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表面粗糙度符号及标注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标准等效采用ISO1302——1992。表面粗糙度原称表面光洁度,是指加工表面上所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峰谷所组成的微观几何形状特性,一般由加工方法和其它因素形成。属于几何精度的表面结构范畴。通俗地讲,就是指零件表面经加工后遗留的痕迹,在微小的区间内形成的高低不平的程度(也可以说成为粗糙的程度)用数值表现出来,作为评价表面状况的一个依据。它是研究和评定零件表面粗糙状况的一项质量指标,是在一个限定的区域内排除了表面形状和波纹度误差的零件表面的微观不规则状况。零件在参与工作时,其表面

2、的不规则状况直接影响了表面的耐磨性、耐腐蚀性、疲劳强度;也影响了两表面间的接触刚度、密封性;还影响流体运动阻力的大小、导电、导热等性能。因此,各国十分注意表面粗糙度这门学科的发展。前苏联、德国和法国等国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从事研究表面粗糙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在改进表面特征状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表面粗糙度的标准化工作是从三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和形位公差一样,也是首先从解决图样标注的统一开始的。前联邦德国标准DIN140发布于1939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表面粗糙度方面的标准。这个标准只规定

3、表面粗糙度的符号,把需要加工的表面分为▽、▽▽、▽▽▽、▽▽▽▽,不需要加工的表面用符号∽表示。由于没有参数标准,因此各个符号均无既定的数值,而是凭目测加以区分。最早制订表面粗糙度参数标准的是美国,它于1940年发布了美国标准ASAB46.1—1940《表面粗糙度、波纹度和加工纹理》,1947年又修订为ASAB46.1—1947。标准采用中线制,在高度方向并列四个参数,并规定了数值系列。美国的现行标准是ANSIB46.1—1978,与英国、加拿大标准一致。标准中规定了个各种参数及定义,明确以轮廓算术平

4、均偏差Ra为主要参数,其他参数在特殊需要时应用。它的表面粗糙度数值不分等级,采用与符号一起直接标注在图样上的形式表示。1945年前苏联颁布了国家标准ΓОСТ2789—45《表面光洁度、表面微观几何形状、分级和表示法》。标准采用中线制,只规定了一个参数即轮廓均方根偏差HCK,数值分14级。1951年修订为ΓОСТ2789—51,除HCK外,还增加了微观不平度平均高度HCP。1959年修订的标准ΓОСТ2789—59用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代替HCK,用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代替HCP。1973年又对原标准

5、进行了修订,除原规定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和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外,又增加了四个参数:轮廓最大高度Rmax、不平度的平均间距Sm、不平度峰顶平均间距S和轮廓的支承长度率tp。该标准规定了数值系列,取消了原来分为14级数值分级的规定。由于前苏联是ISOTC57/SCI的秘书国,因此1973年的标准与ISO468是一致的。1950年英国颁布了国家标准BS1134—1950《表面特征的评定》,采用中线制,规定了参数用轮廓度的中心线平均值CLA来评定。日本于1955年颁布了国家标准JISBO601—1955

6、《表面粗糙度》。随着国际标准的修订,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都修订了本国的标准,使其尽量与国际标准相一致。我国的表面粗糙度标准的制订工作是从五十年代初开始的。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标准620.040—13《工程制图表面记号及处理说明》中规定了表面光洁度符号为:毛面∽;普通光面▽、▽▽、▽▽▽;高级光面▽▽▽▽(加工方法)。1956年发布的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颁标准机40—56《表面光洁度代号和表面处理与热处理说明的注法》和机50—56《表面光洁度等级及代号》中规定光洁度分为14级,即▽1—3、▽▽4—6、

7、▽▽▽7—9、▽▽▽▽10—14,对光洁度无特殊要求的表面注∽。标准中规定了以微量不平度的平均平方根的偏差(HCK)或微量不平度的平均高度(HCP)为评定表面光洁度的参数,并规定了HCK、HCP的数值,这与前苏联标准ΓОСТ2789—51完全一致。1959年将该标准修订为国家标准即GB130—59《机械制图表面光洁度和不涂层的代号及热处理、表面处理和涂层说明的注法》,其中表面光洁度的代号和注法与机50—56标准相同。1960年发布了第一机械工业部标准JB178—60《表面光洁度等级及代号》,与机50—

8、56标准相比较,仅将代号改为汉语拼音字母。到了1968年发布的国家标准GB1031—68《表面光洁度》与ISO的建议标准ISO/R468基本一致,将评定参数改为Ra和Rz。1964年开始了对1959年国家制图标准的修订,于1970年发布为试行标准GB/T131—1970《机械制图表面光洁度状况、镀涂和热处理的代(符)号及标志》,到1974年转为正式标准。该标准将多▽改为单▽即▽1—14,并明确规定符号“∽”的含义除表面不加工外,还包括维持原材料的表面光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