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615570
大小:303.7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6
《山水画法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九講山水畫法的探討第一節概說山水畫是描寫風景的,卻不是「風景畫」。風景畫是目睹的山光水色,要忠實的描寫客觀的實在,而山水畫只以風景為參考,另加剪裁(選擇)組合,表現主觀的印象,可以容許和實際景觀造成一些差距。我國傳統繪畫中的山水畫,,是歷代「文人畫」追求的高峰,可以把「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合而為一,旅行、觀察、冥想,同時與書中前賢的記載,互相印證,尤其是詩人的吟詠,更多描寫山水於風、睛、雨、雪中的變化,例如王維詩:「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畫家的「山中雨後」,很可能描寫樹梢的奔泉,和石間的溪流,這不止是風景畫,而是
2、圍繞著「雨後」之主題,刻意寫出山中因雨而起的變化,因此,在雨煙濛濛中,舟子支起竹篷,帶上斗笠,穿上蓑衣……這些重點描寫,與寫詩技法同出一轍,視覺中,也許有很多的景物,但無關「雨」的主題,就大膽的剔除。每個山水畫家都熱衷於旅行,向大自然尋求題材,由古至今,都無畏於山川的險阻、蟲蛇的困擾,也許到了一個衷心喜愛的地方,住上一年半載,熱情的寫生,由凌晨到黃昏,一邊觀察、一邊研究、一邊勾勒畫稿,例如元朝大畫家黃公望(子久)的不朽傑作「富春山居圖卷」,就是在富春江畔,沿江寫生而來,雖然並非客觀的實在,一丘一壑、一草一木,都有所本,經
3、過他「經營佈置」和「過濾」之後,顯現出富春山水之明媚秀麗,共有兩卷,都成了我國的國寶。(現存故宮博物院)在第五講「松石乙畫法中提到的五代人荊浩,可以算是專攻山水的畫家,由於善於用筆用墨,「宣和畫譜」說他可以「悅眾目」,悅眾目的意思,就是使欣賞者容易瞭解,而進入他描寫的境界,荊浩曾經寫過「山水訣」一卷。和荊浩齊名的關同,長安人,工山水畫,早已馳名,但見荊浩畫法卓越,遂拜荊浩為師,晚年筆力超過荊浩,擅長描寫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驛。關同的弟子郭忠恕,能傳其學,也成為一代大家。另外,南唐時的董源和巨然,被稱為山水
4、畫的百代宗師。董源,字叔達,曾任職「後苑副使」,人稱「董北苑」,他能融合李思訓的青綠山水和王維的水墨山水,渾然一體,而有大成。米芾推崇他:「近世神仙,格高無比」!-1-巨然是江寧人,自幼出家為僧,初在江寧開元寺,其後南唐後主降宋他也遷至開寶寺‧他的畫法得董源親授,擅長畫山深林密的江南景色,同時能自創風格,渾厚樸實,極得「幽深」之致。宋朝的李成的范寬,是繼董源和巨然之後的山水畫大家。李成,字咸熙,長安人,擅長畫松,挺拔雄奇,為世所稱,也擅長畫雪景,但遺作甚少,有「寒林平野」存故宮博物院。范寬是陝西華原人,原從荊浩,李成為師
5、,後遷終南山及太華山居住。默觀朝暉,夜月、雲霞、煙靄、風霜、霧雪的自然界景象之變化,最終創造出新的獨特風格,而能與董源、巨然,李成合稱山水畫四大宗師。元朝的山水畫家首推前述的黃公望,其次當推吳鎮,字仲圭,別號梅花道人,浙江嘉興縣人,(元初人一二八○年生),因慕林和靖的清高志節,在家宅週圍,遍植梅花,在梅林中吟詠作畫。由於生活淡泊,孤高曠達,畫的品格極高,所謂元代四大家,除了黃公望和吳仲圭之外,還有倪雲林和王叔明。倪瓚字雲林,好讀書,喜作詩,幼有潔癖,自幼對米芾非常景仰,特造精舍,供米芾雕刻像。他的畫,用筆極簡,很少設色,
6、擅用淡墨乾筆其畫清淨明潔,蕭疏淡逸,自成一格。王蒙,字叔明,別號黃鶴山樵(一三○八--一三八五)隱居於杭州附近的黃鶴山,其後應召為山東泰安知川,官邸正對泰山,以三年時間完成「泰山圖」。清代畫家吳歷稱其「煙嵐晚峰,霜紅林密,筆筆生動」。明朝的山水畫家有沈周(石田)、文徵明(衡山)、仇英(實父)、唐寅(伯虎),清朝的山水畫家有四王--王時敏(煙客)王翬(石谷)、玉鑑(圖照)、王原祁(麓臺),都是上承唐宋名家山水畫傳統,自創格局,而在藝術史上寫下不朽的一頁。第二節樹木的幹與枝國畫的山水畫法,在有初步構想之後,多從最前面的前景(
7、或主景)著手,一般前景或主景多有樹有石,而以樹木體積較大,又遮住地面或石塊。所以,一般山水法的研習,就從樹木開始。樹木之中,又以幹與枝最吸人注意,大家鄉從樹幹筆法開始練習,由於必須頓、挫、曲、折,濃淡合度,初學者往往感覺很困難。但在各位同學應已有了畫梅經驗--它們用筆一如梅幹,只是比例縮小而已,1.是樹基的基本造型,只要先畫左邊的一筆,再畫右方的椏叉,可以遵照圖例的用筆方向,但也可以反方向,例如最後筆的指標方向,無論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都有相同的效果。-2-2.三株前後交錯排列,看來好像很複雜,其實也只是方向及長短的變
8、化而已。3.醮些少濃墨在筆尖畫小枝4.同樣筆法的變化運用。第三節樹葉的研究樹葉的種類繁多,有的只用墨色表現,有的直接用顏色,只要遵循「用筆」、「用墨」的規範,以及前人用心觀察,分析、整理,研究出來的表現方法就會恍然大悟!如能再與樹葉的形狀、特徵印證、比較,就發現以前的畫家,的確用了非常巧妙的「分類」方式,去處理姿態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