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举考试及其考后分流

明代科举考试及其考后分流

ID:37613209

大小:281.4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6

明代科举考试及其考后分流_第1页
明代科举考试及其考后分流_第2页
明代科举考试及其考后分流_第3页
明代科举考试及其考后分流_第4页
明代科举考试及其考后分流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代科举考试及其考后分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明代科举考试及其考后分流张爽何娅王金鹏童鹏飞(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本文以明代生员科考历程及其考后分流为载体,以当时的生员为研究对象,从中分析出科考试失败后生员们对于以后人生路途的各种选择,以及这些生员在分流后对所处群体产生的影响。进而与今天大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种种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相结合,希望以史为鉴,给这些社会现实问题提供相应的参考思路。关键词:明代生员;科举;分流;大学生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止于清末,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而且影响深远的制度。随着世卿

2、世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的没落,科举作为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于隋朝登上历史舞台,经历唐代的勃兴,宋代的改革,至于明代发展到顶峰。经过历史长河的发展和沉淀,形成了重视读书、重视考试、读书做官的“科举情结”。基于明代人口大幅的增长,读书应试群体也相应剧增。而科举考试的最终效益——“名利”却没有相应增长,从而导致考试竞争激烈,考后分流严重,对社会影响深远。为了稳固政权,笼络人心,发展社会,统治者最大程度地完备了科举制度。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物极必反”的原理,使其科举制度周延圆润的同时,弊病也暴露出来。一、

3、明代科举考试概况。1、取士途径。一般而言,选拔人才不外乎两种办法,考察推荐和考试选拔。两者孰优孰劣,实践做出了答复。朱元璋建立政权伊始,沿袭宋制,开科取士。但数年后,他发[1]P1696现,“所取多后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于是,在洪武六年(1373)二月遂诏令罢废科举,实行荐举。但由于荐举没有客观标准,被荐举者名不符实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并未达到选拔人才的预期效果,遂弃之。并于洪武十五年重[1]P1696新开科举,两年后颁行科举之式并“以为永制”。此后,科举制度除少数方面有变动外,基本上是五百多年一成不变

4、。虽然《明史·选举志》载,“学校”、“科目”、“荐举”、“铨选”均为选官途径,但“明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1]P1675”,因此,有明一代,实际上是科举独尊。2、取士程序。明代科举考试建立了严格的考试程序体现其相对公平性。根据史料和传统观点认为,该体系自下而上由乡试、会试、殿试所构成。但实质上,在乡试之前还有一次资格考试,有的学者称为“科考”,也有的称为“童试”,它关系着试者能否取得正式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其中式者称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乡试,也称为“秋试”、“秋闱”,是明代严格意义上的科举的初级阶段。

5、基本上是三年一开科,考试地点在各省的省会城市。通过乡试者,称为举人,也称乙榜出身,有资格参加下一级的考试。同时也可以任知县、教职等,有官可做,跻身权力阶层。落第者仍称生员,要么继续再考,要么另谋生路。会试,也称为“春闱”,一般是在乡试之后的第二年二月举行,地点设在京师,由礼部主持,其中式者称为“贡士”,同时可参加下一级殿试。殿试,也称廷试,即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策问考生,不行黜落,只进行名次等级的排列。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至此,科举完成了最

6、终的选拔使命。3、考试内容和文体。[2]P61郑若玲认为:“考试内容的选定,也是对文化的一种选择。”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逐渐占据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故以儒家文化经典——四书五经作为考试内容。但其立论必以朱熹学说为依据,缩小了考试范围,僵化了考试形式,致使随着时间的推移,禁锢了应试者的思想文化,削弱了其创新能力,抑制了其可持续生命力。科举发展至明成化年间创造了新的考试文体——八股。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

7、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不许作者自由发挥。八股文僵化呆板的形式、不变的考试内容,使科举走入“偏难险怪”的死胡同,以致士子在文字游戏中耗尽智慧,故一直以来为人所诟病。但近年来,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刘海峰先生认为,八股文有“牢笼英才、驱策志士,规范竞争、引导备考,严定程序、防止舞弊,客观衡文、快速评卷,训练思维、测验智[3]P33力,训练协作、锻炼字句”等六项功用。总之,一方面

8、,八股文体现的公平理念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八股文短利长弊,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积弊终会掩盖其长处,彻底爆发。4、考试制度的特色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已完备成熟,进一步显示了考试制度的特色。[1]P1675(1)“科举必由学校”。“科举必由学校”实现了科举与官办学校教育的紧密有机结合。虽然科举与学校结合的趋向早在科举制确立和发展之初就已出现,但是各朝各代往往厚此薄彼,只是到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