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法”到“方式”的转变

从“方法”到“方式”的转变

ID:37595182

大小:1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5

从“方法”到“方式”的转变_第1页
从“方法”到“方式”的转变_第2页
从“方法”到“方式”的转变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方法”到“方式”的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方法”到“方式”的转变———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再认识山东德州宁津县孙丰民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学习方式”进一步强调了“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引用新课标)课改以来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一、“自主”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现象一、老师设计好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生被牵着鼻子走。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丧失学习的动力。措

2、施: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连接起来,让他们的心走进文本。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现象二、“自主”的时间不够,很多公开课教师往往强调“合作”的“热闹”,“探究”的“深入”,而当学生写时、读时、思时、悟时草草“收兵”。没有充分的“自主”哪来“合作、探究”。措施: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在教学中“自主”是关键,应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必要时宁可少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一二年级的习字时,我们一节课可以只安排一两个字的练习,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练习,让他们在练中自悟,通过练好一个字,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习

3、字的兴趣,学会欣赏祖国文字的美。二、“合作”中切勿伤害学困生的自尊心,助长优等生的虚荣心。现象:在合作时优等生积极发言、献计献策成为“主角”,学困生成为“看客”被冷落,甚至玩起了小玩具、搞起了小动作。教师一但发现,轻则批评,重则奚落挖苦;或表扬优等生,以此来衬托学困生的“劣”。措施:1.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敢于发言,敢于表现,学困生每次发言运用具体的评价来鼓励他们。如: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你把主人公哀伤的感情读出来了?这样学生获得具体而真实的评价,体验到学习的幸福。2.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优等生认识:学习好,只是人的各种

4、能力的一个方面,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三人行必有我师”。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三、“探究”中创新的意识、能力培养不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引用报纸)我想:培养杰出人才不仅仅是高等院校的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或者说每一位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象:教师备课时有了固定的答案,不允许学生节外生枝。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的内容局限于语文文本,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探究的方式过于单一,与社会实践脱钩。措施:教师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学生不同的声音;语

5、文教师要不断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与它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得得指导,探究方式多样化。如:根据季节不同观察动植物的变化成长日记;写菜价变化的小调查;水烧开时有何种现象的小报告等。唤起他们在生活中探索新知识的好奇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引用新课标)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让学生养成积极、正确的行为和认

6、知取向。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                                                                   2013《山东教育》1、2期发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