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588070
大小:288.7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5
《乡村宗族社会的一般性论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乡村宗族社会的一般性论述——鲁中三村考察述略张国超摘要:宗族或家族是传统乡村社会当中基于父系血缘或者说亲情连接而成的功能性非正式组织。伴随现代社会变迁,宗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环境促使宗族意识复兴。宗族意识的复兴,对当前乡村社会的治理造成很大的影响。文章立足于田野考察,以农村原生态为论述起点,对鲁中三村考察所获取的资料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宗族与乡村治理的关系进行反思。关键词:宗族;家族势力;基层政权;乡村社会;乡村治理宗族传统和现代社会宗族或者家族是乡村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以父系血缘关系或亲情为联结纽带而形成的“大家庭”。这种血缘关系以男性
2、或者父权为表征。因此,简单地说,宗族或者家族是由某个男性的后代及其家庭和所有家庭成员构成的集合体或者说组织。至于对“大家庭”的称谓,宗族与家族是否是等同的,并无严格意义的限定。但通常认为,宗族是家族的扩大。家族通过世代繁衍,如果人口(男性)“很旺”,会演变为一个宗族;如果人丁稀少,就会断掉香火,乡村民众称为“绝后”(俗语)或“失传”(书面语)。乡民在述说“绝后”或“失传”时,述说的对象为“家庭”和“家族”,而非“宗族”。熟知村庄历史的人在回忆过去时,通常说“某某家族因为某某原因而没有人了”;而分析当前某户人家只有女孩而没有男孩时,则往往说“某某家庭将来会人口不旺”;但没有
3、人会说“某某宗族绝后”。其中可以反映宗族和家族的区别。至于家庭向家族直至宗族的逻辑建构关系,虽然没有抽象概念之上的严格定义,但仍有规律可循。建构逻辑之分析应当置于封建社会的语境当中,因为许多相关的名词是在特定的婚姻制度和家庭结构中形成并予以运用的。以THC村某张姓家族为例。THC村1639年由来自连云港地区的一户张姓人家建村。建村之初,人口仅为该户人家的丈夫、妻子和两个子女四人。经过近400年的发展,当前已形成以张姓为主(人口为总人口的85%)、王刘李田梁楼杂姓为辅的姓氏人口结构。按照村里人的解说,张姓当前分化出八个界限稍显模糊的家族(村里的老人们则可以细数出更多的“支”
4、);王刘李则分别归为一个家族;而田梁楼姓仅仅各有几户人家,人们没有将他们当作家族来看。张姓六个大家族中,以集中居住于该村西南角的一个家族最为成熟,村里人称为“西南胡同”。追踪其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发现,选取该家族作为分析对象是具典型意义的。图1西南胡同张姓家族系谱分析示意图西南胡同之张姓家族的形成源头为他们所称的“老弟兄七个”,即本村张姓第十七世上某户人家的弟兄七人。七人(D1-D7)为一父二母,其父(十六世C)为单传。祖父辈(十五世)弟兄两人(B11和B12),其中B12单身未婚。曾祖辈(十四世)弟兄三人(A1、A2和A3),其中本家之第十四世祖为长子(A1)。由家庭向宗族
5、建构的逻辑关系如下。A1育有两子,B11和B12。其中B12终生未婚,无嗣;B11育有一子C。于是,为了子孙繁衍,B11和B12以父亲和叔父的名义分别在自家为C婚配,即C有两个妻子(M1和M2)。M1居住B11家,M2居住B12家,C则两家奔走,从而完成生儿育女的任务。这种情况被乡民称为“一肩双挑”。但M1和M2不以正房和偏房作出划分,人格是平等的。通过这种方式,共生育七个儿子(M1四个-D1、D2、D4和D5,M2三个-D3、D6和D7)。七人长大成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分配由A1、B11和B12、C以及D代共同拥有的家庭财富,包括土地、树林、粮食等。这样,经过分家,七人
6、各立门户。十七代选取D2为分析对象。D2育有一子E,E育有六子(F1-F6)。传统大家庭生活在一个较大的院落之内(北方为大型四合院样式)。在F1兄弟六人都已婚配但未分家之前,由每个人和其妻、子构成一个家庭;由六个家庭及其父母构成一户(其中户主为E)。E户分家后将变为七户。由户纵向延伸组成一般意义上的支(比如D代各人及其后代自成一支,共七支);由支组成一般意义上的一个家族(如西南胡同即为一个家族);由各家族构成一个宗族。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因为伴随着子孙繁衍,许多家庭发展形成户,户即而形成新支,支再演变为家族。因此,家族、支等概念在实践中具有并不精准的表述特征
7、。为了做出区分,则一般以“五服”为界。所谓“五服”,即以某代为准,下向推演五代(包含自身);也可以以某代为准,上向推演五代(包含自身);通过这种途径,可以确定某姓氏成员隶属于哪个家族,扮演哪些角色。图2由家庭构成的“户”示意图以五服为准确定家族的归属,在概念上并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划分家族的主要用途是界定成员的地位、角色和义务。这种地位、角色和义务并非法定意义上的,而是封建礼法制度所确定的不成文的“礼节”和“责任”,主要表现在婚丧嫁娶等方面。比如说,某位老人逝世后,哪些人需要赴丧,浆水罐儿是由谁挑,讣告的发送范围界定在哪里,某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