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ID:37574601

大小:4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5

要和孩子共同成长_第1页
要和孩子共同成长_第2页
要和孩子共同成长_第3页
要和孩子共同成长_第4页
要和孩子共同成长_第5页
资源描述:

《要和孩子共同成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要和孩子共同成长我即使一名老师,也是一位母亲。我时刻看到了每个家长对孩子的爱和期望。也时时和家长在沟通。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孩子就是我们的快乐的源泉。每个家庭,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茁壮健康快乐的成长,满腔的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父母就会对孩子抱以高度的热情,精细的喂养,倾情培养。但是,许多的父母往往由于教育价值观的错误,又缺乏必要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往往单单的凭借自己的直觉和上一辈传下来的某些育儿经验对儿童施展教育,可是结果往往是父母千辛万苦的付出,却换来了对儿童发展的损害。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在家庭这个第一课堂内所获得的素质

2、是他们一生成败的关键。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控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里”,由此可见,父母责任之重大。父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儿童不是在权威喝令下成长。父母对儿童不仅仅要爱,也要尊重,要珍惜他们的内心感受,帮助儿童把他们内心的东西挖出来,给予于世界。父母对孩子的第一希望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有爱心,有道德的人。如果一个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孝敬,有自信心,有责任心。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走向社会工作,肯定能获得成功。因此,要是儿童具有优秀的素质,完美的人格,就必须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运用最科学,最优质,最合理的教育理念,原则和方法之进行培

3、养。应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规律来进行教育。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长期以来,人们在制定学前教育目标时,往往特别强调社会要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发展需要,结果造成成人按照习惯设计要求儿童,培养儿童,塑造儿童,从根本上背离了儿童自身的合理需要,使其纯真,美好的天性受到压抑,身心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蕴藏的巨大潜能遭受抑制和泯灭,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教育方法。二、在互动中与孩子一起成长现代教育的研究发现,最好的教育是对话性与互动性的教育。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权威式的。在

4、家庭中许多父母只是习惯于简单地下达指令,不和孩子对话,讨论,交流,强行安排孩子上各种兴趣学习班,有的父母也因工作太忙而无法和孩子一起游玩,电视,网络游戏就成长孩子的玩伴,这种方式对儿童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具有严重的负面作用。要实现教育的对话性与互动性,要求父母尽可能地把自己摆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探讨方式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因而,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要做孩子的朋友,父母甚至可以重新把自己变成孩子,和他们一起成长。父母虽然未必是教育学家,但是父母和孩子面对面互动,就如同是小型讨论班,这种环境条件下,不是父母单向对孩子传授信息,而是针对孩子的各种要求,随时作

5、出恰当的反映,在互动过程中,父母必须用心地观察,体会,发现孩子的潜能,不要错过发展这些潜能的最佳时期。二、在尊重中与孩子一起成长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做自己的主人。从而让他们拥有自信心、责任感、价值感。在一次家长会上,我给家长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星期天,妈妈领着5岁的儿子到公园去玩,儿子用“纸飞机”换回德国小朋友的一辆电动“小汽车”,这件事让她大吃一惊。因为那只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美分,而这辆小汽车至少也要值20多美元。开始她以为儿子说谎,当找到小汽车的主人和德国小孩的妈妈时,这位德国母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该由孩子做主。”她还说:“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

6、他了。过会儿,我会领着孩子上玩具商店,让他知道这辆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这样的蠢事了。”我问家长们,如果你是那位德国母亲你会怎么做,他们笑了。我们教育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干预、不阻止,也不单纯批评孩子的做法,而是采取与有效措施,及时对孩子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中正是缺少了对孩子的这种尊重。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他们毕竟是小孩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个跟头,走一段弯路,但孩子的选择能力却在一次次尝试中得以提高。让我们在教育中少一分盲目,多一份理智。三、把“快乐”送给孩子。如今的孩子无疑是

7、幸福的。出生就是帝王般的待遇,吃最精细的食物,穿最精美的衣服,住最舒适的房屋,玩具也是最高级的,受最昂贵的教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写实,然而,真实状况是:孩子们很幸福但不够快乐。因为他们变成了线牵在父母手中的“木偶人”,不能有自己的愿望,无法自我安排,只能沿着父母规定好的目标,安排,选定好的道路走,很难体验到自由成长的快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学生面前把一只公鸡和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掰开公鸡的嘴硬往里塞米,可是公鸡知识挣扎,就是不吃,最后把公鸡放到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公鸡却自己吃了起来。陶行知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