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间仪式性馈赠及交往的变迁_以京西黑龙关庙会为例

村落间仪式性馈赠及交往的变迁_以京西黑龙关庙会为例

ID:37565442

大小:481.5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5-25

村落间仪式性馈赠及交往的变迁_以京西黑龙关庙会为例_第1页
村落间仪式性馈赠及交往的变迁_以京西黑龙关庙会为例_第2页
村落间仪式性馈赠及交往的变迁_以京西黑龙关庙会为例_第3页
村落间仪式性馈赠及交往的变迁_以京西黑龙关庙会为例_第4页
村落间仪式性馈赠及交往的变迁_以京西黑龙关庙会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村落间仪式性馈赠及交往的变迁_以京西黑龙关庙会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村落间仪式性馈赠及交往的变迁———以京西黑龙关庙会为例徐天基罗丹摘要:基于多次对北京房山区河套沟地区的的黑龙关庙会及其村落的田野调查所得,文章着重关注社会变迁对多村落间交往模式的影响。作为地区中心型庙会,黑龙关庙会由多村落联合举办,其在“河套沟”文化空间及景观的仪式建构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文章从横向/纵向情境、竞争性/非竞争性、表达性/工具性三个维度对“走会”与“献会”进行区隔,希冀借此对“河套沟”内部间及外部村落的交往模式和结构进行透析。在此基础上,对“仪式性馈赠”的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探讨作为一种“仪式性馈赠”机制,它们对传统村落

2、生活中社会关系网的凝结以及区域社会中地方认同感的缔结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伴随着社会变迁及现代化的进程,在这样一种结构化的交往模式及交换体系中,是什么使得它在其发生的场域中依然呈现出结构化的功能特征。关键词:“走会”、“献会”、仪式性馈赠、交往一、前言本文是基于京西“河套沟”地区多村落间“仪式性(ceremonialized)馈赠”及交往模式的民族志(ethnography)报告。众所周之,礼物馈赠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交换方式之一。仪式性的礼物馈赠及交往通常用来支持、强化并创造了各种———合作性抑或是竞争性的———社会联结。作为非日

3、常的、群体的仪式性交往行为,黑龙关庙会在维系、再生产及改造村落人际关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学关于礼物交换的理论主要源自马歇尔·莫斯(MarcelMauss)的名著《礼物》(TheGift),在此书中,莫斯将礼物(不可让渡的[inalienable]物品)所创造的联结看做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他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是人是如何与物以及如何175民俗研究2010.1通过物而与他人彼此相关联的。书中提及“整体性的呈赠”(totalprestations)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人类最初的交换,区别于现代社会中独立个体之间的商品交换。在莫斯之前,布

4、罗尼斯洛·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出版了他关于美拉尼西亚社会交换的民族志报告,详细描述了从“纯粹的礼物”到“真正的交易”的地方交换体系。他提出了互惠(reciprocity)原则来解释地方交换体系,认为“馈赠—接1受”原则(theprincipleofgive-and-take)是美拉尼西亚社会秩序的基础。此后,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evi-Strauss)与萨林斯(MarshallSahlins)对互惠机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然而,将所有交换形式描述为互惠性的,容易模糊它们的显著差异。作为一种新视

5、角,礼物的不可让渡性(inalienability)对建构于互惠原则之上的正统人类学研究持批评态度,它指出存在一种基本的给予但又同时保留(keeping-while-giving)的原则,正是这一原则说明了回礼义务这个由莫斯提出的重要问题。其代表人物为安妮特·韦娜(AnnetteWeiner),她曾断言:“互惠的动机是其反面———即在给予与接2受的社会压力下保留某种东西的欲望。从莫斯到葛里高利(Gregory)再到韦娜,都对个人化的礼物馈赠与非人格化的商品交换关系进行了区分。葛里高利甚至提出了一个礼物经济与商品经济二元对立的框架:“商

6、品交换确立了交易物品之间客观的定量关系,而礼物交换确立了交易3主体间个人化的定性关系。”对此,80年代期间,伊恩·莫里斯(LanMorris)及帕里和布洛克(ParryandBloch)都对这种尖锐对立提出了质疑。在帕里和布洛克的著作中,他们认为多数社会都有两个相关但是独立的交易秩序:一方面是关系到社会或宇宙秩序长期再生产的交易秩序;另一方面是可以为个人竞争提供场所的短期交易4的“领域”。据此,有必要对本文指涉的“仪式性馈赠”加以限定。它有别于日常生活中个体人与人之间礼物的馈赠,是发生在共有的象征空间内,村落主体间的仪式交换行为。具体

7、表征在特定的仪式场合完成约定俗成的某种给予,所给予的“礼物”往往是非物质的、有明显工具性及表达性特征的仪式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仪式性的馈赠”是村落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具有支配一定区域社会交换行为能力的村5落间交往行为。它是一种公开而庄重的行为,或者用凡·吉内普的术语说就是一种交176村落间仪式性馈赠及交往的变迁换仪式。换句话说,仪式即“礼物”,通过在村落主体间的流动完成区位间文化和社会关系的互动。客观上说,这种互动对村落关系网的缔造和维系起着重要作用。与以往的研究中偏重日常生活中“非群体性”的礼物交换不同,我们关注非日常情境下的

8、“群体性”礼物交换及交往行为。这种交往行为创造了一种共同体的情感、团结以及村民之间的相互关联。通过对北京黑龙关庙会重建个案的考察,本文将分析社会变迁对这一礼物交换模式的冲击,并特别关注最为普遍的仪式性礼物类型———花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