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_山海经_与近代中国史学_罗志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5山海经6与近代中国史学5山海经6与近代中国史学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界对5山海经6是否可以用为可信的史料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将其运用到古史研究之中是民初/思想解放0的结果,其实此书在晚清学者常备的5书目答问6之中已属史部,且已较多为清季学人使用。本文通过考察这一旧籍在近代中国学统里的沉浮,探讨民国新旧史料观的错位、传统观念怎样在/现代0学术里通过转换表现形式而延续、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传统之中断与更新等问题。关键词5山海经6近代中国史学5书目答问6新旧史料观历史记忆作者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几年前,胡厚宣
2、先生在回顾其治学生涯时说,他/受王静安-二重证据法.之启发教育,用甲骨文结合商史与商代遗迹,来解决甲骨学殷商史上的重要问题0。其中撰于抗战时期的5四方风名考证6一文,/举出5山海经6、5尧典6及其他古书中有一整套的古史资料,与殷武丁时代的甲骨文字完全相合,这在当时颇引起一般学术界的注意0。因为/当时据-疑古学派.看来,5山海经6是伪书,有人说作于东汉时,5尚书#尧典6亦后人所作,顾颉刚先生甚至认为作于汉武帝时0。换言之,一些疑古史家认为后出甚至可能是伪造的史籍,经此文使用地下材料印证,/并非荒诞不经之作,而确实保留有不少早
3、期史料0,因此颇引起时人注意¹。不过,疑古和使用传说材料证古两者都是民国新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疑古派的代表顾颉刚本人恰是提倡使用传说材料最力者,故二者可以说是以顾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的两大基石,几乎已成为该学派的象征。但二者的互动却未必产生正面的影响,反造成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诡论性后果,这是很值得思考的。这个问题将另文专论º,本文仅通过考察近代中国学人对5山海经6这一带争议的旧籍是否可以(及怎样)用为史料的态度转变,初步探讨民国新旧史料观的错位、传统观念怎样在/现代0学术里通过转换表现形式而延续、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传统之中
4、断与更新等问题;主要是提出问题并勾勒演化路向,不求全面,也无意于彻底/解决0这一问题。¹胡厚宣:5我和甲骨文6,5学林春秋6,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74)275页。º有些初步的思考可参阅罗志田5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6,5历史研究62000年第4期。#181#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5山海经6在清代学统中的沉浮如果详细重建5山海经6在历代学者认知中形象的演变这一长期历程,以该书为一面镜子来映照不同时代不同学人对其内容究竟是否可信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依据的态度之变化,应能对中国学术史
5、甚至思想史产生不少启示性的认识¹。这当然已溢出本文的范围,但简单回溯一下这一历程却对我们了解近代中国学人究竟是在怎样的学术语境下处理5山海经6有所助益。吕子方先生曾撰有十余万字的5读3山海经4杂记6,他注意到,从汉代起历代诗赋多引5山海经6中事以为典故,说明该书很早就被广泛阅读º。不过诗赋多属后来/文苑0的范围,儒林之中对5山海经6就未必那么看重了。司马迁写5史记6时已面临5山海经6的处理问题,他以为:/言九州山川,5尚书6近之矣。至5禹本纪6、5山海经6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0»在5汉书#艺文志6里,5山海经6列/数
6、术0类/形法0家,与司马迁的认知尚接近(然不同)。此后该书在古代中国目录学里所属类别有数次转换,5孔子家语#执辔篇6有/子夏曰:商闻5山书6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0一语,吕子方先生据此指出,/在5家语6成书时人们已承认5山海经6是一部地理书了0¼。后来的5隋书#经籍志6里5山海经6列史部地理类,此后各代官私目录多随之。到清人编5四库全书6,则说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入之史部,未为允也0;遂改列子部小说家类。然而晚清张之洞的5书目答问6又特创一个子目/古史0来容纳像5山海经6和5穆天子传6等引起前人或后人
7、怀疑的书籍(详后)。总体地说,5山海经6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人看做与史相关的旧籍,且一般并不怀疑其为/先秦古书0½。但对于司马迁不敢言的/怪、物0内容,历代学者也多有不同看法和诠释。撰5通典6的唐人杜佑认为:/5禹本纪6、5山海经6不知何代之书,恢怪不经。夫子删诗书后,尚奇者先有其书。如诡诞之言,必后人所加也。0宋人胡应麟则以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5穆王传6,杂录5庄6、5列6、5离骚6、5周书6、5晋乘6以成者0¾。朱熹注意到,古今说5楚辞#天问6者,皆本5山海经6和5淮南子6二书,/今以文意考之,疑此二书本皆缘解5天问
8、6而作0。他/常疑5山海经6与此书(按指5天问6)出入处,皆并缘此书而作。近说者反谓此书为出于彼而引彼为说,误矣。若5淮南子6明是此书训传亡疑0¿。从朱熹的话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宋人也有主张5天问6出于5山海经6的见解,此意清儒吴任臣得之,他认为/周秦诸子,惟屈原最熟读此经0,5天问6中许多名物/皆原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