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554137
大小:8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5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单元【单元导读】这个单元主要以求知与读书为主题,有三课四篇文章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问题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从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入手,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批评“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最后指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
2、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谈读书》一文,篇幅虽小,论述的范围却相当广泛。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用书的智慧,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提倡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全文运用排比、对比说理,名言警句对比皆是。《不求甚解》一文,先摆出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
3、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决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的正面主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调。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即国民党局“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另一方面,用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最后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以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了解丁肇中的相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侧2.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
4、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3.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4.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一、预习检测1.填空本文作者是,美籍华裔家,祖籍山东日照,——奖获得者。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丁肇中()测量()彷徨()()不知所cuò()关jiàn()xiù手旁观()Chéngyì()()华裔().怡情()3.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二.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4三.研读课文,讨论
5、探究以下问题。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四.拓展延伸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2.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五.拓展阅读文章为思想而写作者:梁衡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
6、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之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
7、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报》冒出了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占文名篇所以能流传下来成为经4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
8、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_____________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人们也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