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ID:29576000

大小:61.0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1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难点】1、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

2、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二、作者链接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

3、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三、检测预习:1、注音肇()埋没()彷徨()嘹望()授予()2、理解词义格物:致知:彷徨:修身:清谈:诚意:正心:齐家:袖手旁观:一帆风顺: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文中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找出本文论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2、《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五、合作探究: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2、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

4、”精神的关键是什么?3、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六、精读品析: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2)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2、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七、拓展延伸: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才是正确的? 八、反馈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袖手旁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_______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

6、是________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_______寻求新知识,_______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5.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哪些不良的影响?参考答案:(1)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2)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3)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2.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3.但是因为不是而是4.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5

7、.示例: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对我们今天的不良影响”略。)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提出问题)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分析问题)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常见的议论文模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