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之我1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之我1

ID:37549502

大小:4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5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之我1_第1页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之我1_第2页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之我1_第3页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之我1_第4页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之我1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之我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之我见石桥铺中学熊胜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为了适应新形势,探索出一条适应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新路子,我们石桥铺中学数学组承接了县级数学研究课题《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在教学实验中,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不遗余力地积极探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锻炼,对中学数学探究

2、式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就谈谈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认知,与各位同仁共勉。一、何为探究式教学?初中数学探究式主要是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

3、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二、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一:随意探究,忽视内容的可操作性。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为了让学生探索出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出示下列两图让学生探究53413125结果大部分学生根据上述仅有的两组数据很自然地得出=4+5,=12+13,继而得出结论=a+b,即在直

4、角三角形中,较长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和等于较短的直角边的平方。这个结论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说明它是错误的,但在上述教学的情境下,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等探究的方法得到这个错误的结论是水到渠成的,这样就引发了误导。问题二:崇尚探究,无视接受学习的优越性例如:一次数学竞赛共有25道题,规定答对一道题得4分,答错或不答扣1分,在这次竞赛中,小芳被评为优秀(85分或85分以上),小芳至少答对了几道题?教师要求学生先试一试,结果学生出现三种情况:一用算术方法,全部罗列了所有的可能性;二是用方程的方法,即算出“刚好是85分

5、”,小芳答对了几题,然后联系实际,根据答对多得分多的道理,得出答案;三是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解,列出4x-1*(25-x)≥85,教师高兴不已,连忙喊好,但生怕被扣上“扼杀学生积极性”的帽子,对方法的特点、优劣、取舍均不予置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表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但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课堂上出现了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提炼的不提炼,该评价的不评价,对于上例教师本应该抓住学生探究方法的多样性的有利资源,提炼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优化方法,并把教学方向引导本

6、节课的重点——用不等式解应用题。问题三:曲解探究,轻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合理性1、一路大开绿灯,一些教师一边想搞探究教学,一边又怕学生不能探究,就在学生探究之前设置解决问题的路标,学生中途走弯路或迷路时马上提醒或暗示,或者干脆为学生准备一切。2、放任自流,一些教师布值了任务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就袖手旁观,即使走下讲台也很少参与学生的指导,以为这是放,他们生怕自己的点拨会影响探究的效果,于是任其发展,使探究活动如天女散花,毫无目的。探究学习强调学生是主体,但是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负担起管理和

7、调控的职责,当然,那种处处设路标的方法自然不可取,因为这种探究会影响学生原创思维和探究思路,久而久之,不利于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三、解决问题的策略1、创设探究情景,激发探究欲望疑是学的需要,疑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虽然想象丰富,但知识经验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还不高,提出的问题较难抓住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中,设计了“网格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的问题情境。(图略),在边长为1

8、个单位的方格纸上有∆ABC和∆BED,猜测∆ABC和∆BED是否相似,能证明吗?学生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或预备定理难以解决,激起对新的判定方法的学习欲望。对学生而言,问题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而言,创设问题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是要以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