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547885
大小:3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25
《中药治疗咽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窗体顶端中药治疗咽炎方剂【【方名】咽喉甘露饮。 【组成】二冬各12克,二地各9克,二芍各9克,元参6克,元芩6克,石斛9克,杷叶9克,甘草6克,玉蝴蝶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齐强方。 方剂(二) 【辨证】虚火上炎。 【治法】滋阴凉血,清热利咽。 【方名】新加甘露饮。 【组成】麦冬20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豆根15克,黄芩10克,杷叶10克,石斛10克,射干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陆寒月方。 方剂(三) 【辨证】肺肾阴虚。 【治法】养阴清热利咽。 【方名】利咽汤。 【组成
2、】玄参12克,麦冬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5克,射干5克,生甘草3克,玉蝴蝶5克,瓜蒌皮10克,蝉衣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黄煌方。 方剂(四) 【辨证】痰湿结聚,气血瘀滞。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名】苦酒汤。 【组成】半夏(砸碎)500克,醋2500毫升。 【用法】将醋、半夏入锅内浸泡24小时,煮沸捞弃半夏,加入苯甲酸钠(量按药液的0.5%加),过滤,分装100毫升瓶备用。每次服10毫升,每日1-2次。 【出处】蔡福养方。 方剂(五) 【辨证】邪热羁留上焦,化燥灼伤肺阴。 【治
3、法】清热解毒,利咽豁痰,酸甘化阴。 【方名】二根二白玄梅桔甘汤。 【组成】山豆根9-12克,板蓝根15-30克,玄参15-30克,乌梅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白薇9-12克,白蔹9-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四川中医》。 方剂(六) 【辨证】肺肾阴亏,阴虚血热,复感风邪,结于咽喉。 【治法】滋阴凉血疏风。 【方名】滋阴清咽汤。 【组成】生地9克,丹皮9克,天花粉9克,知母9克,麦冬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石斛12克,蝉蜕6克,薄荷6克,桑叶4片,绿萼梅10朵,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4、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斯炽方。中医方剂(一) 【辨证】肺阴不足,虚火上炎。 【治法】养肺阴,顺肺气,清虚火。 【方名】润肺1号。 【组成】南沙参10克,麦冬15克,桔梗10克,炙紫苑10克,款冬花10克,生甘草6克,光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炙百部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慢性咽炎验方一组方:麦冬、玄参、菊花、金银花、木蝴蝶、甘草适量,加胖大海两枚,冰糖两块用法: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功用:慢性咽炎慢性咽炎验方二组方:金银花、连翘、元参、麦冬、桔梗各10克,乌梅、甘草各6克,胖大海3枚用法:水煎服功用:慢性
5、咽炎 慢性咽炎验方三【辨证】肺肾阴虚,虚火上扰。【治法】滋养肺肾,祛湿化痰。【方名】慢咽汤。【组成】熟地20克,当归10克,法夏12克,茯苓15克,桔梗15克,大力子10克,陈皮10克,皂刺12克,重楼15克,甘草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方名】咽喉甘露饮。 【组成】二冬各12克,二地各9克,二芍各9克,元参6克,元芩6克,石斛9克,杷叶9克,甘草6克,玉蝴蝶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齐强方。 方剂(二) 【辨证】虚火上炎。 【治法】滋阴凉血,清热利咽。 【方名】新加甘露饮。 【组成】麦冬20克,生地1
6、5克,玄参15克,豆根15克,黄芩10克,杷叶10克,石斛10克,射干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陆寒月方。 方剂(三) 【辨证】肺肾阴虚。 【治法】养阴清热利咽。 【方名】利咽汤。 【组成】玄参12克,麦冬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5克,射干5克,生甘草3克,玉蝴蝶5克,瓜蒌皮10克,蝉衣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黄煌方。 方剂(四) 【辨证】痰湿结聚,气血瘀滞。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名】苦酒汤。 【组成】半夏(砸碎)500克,醋2500毫升。
7、【用法】将醋、半夏入锅内浸泡24小时,煮沸捞弃半夏,加入苯甲酸钠(量按药液的0.5%加),过滤,分装100毫升瓶备用。每次服10毫升,每日1-2次。 【出处】蔡福养方。 方剂(五) 【辨证】邪热羁留上焦,化燥灼伤肺阴。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豁痰,酸甘化阴。 【方名】二根二白玄梅桔甘汤。 【组成】山豆根9-12克,板蓝根15-30克,玄参15-30克,乌梅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白薇9-12克,白蔹9-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四川中医》。 方剂(六) 【辨证】肺肾阴亏,阴虚血热,复感风邪,结于咽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