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

题目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

ID:37536505

大小:18.6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4

题目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_第1页
题目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_第2页
题目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_第3页
题目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_第4页
题目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_第5页
资源描述:

《题目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题目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作者:摘要: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本文就它的发现、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遗传咨询等方面介绍了它。关键词: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型营养不良症,Becker型(BMD),X连锁隐性遗传病,正文: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也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dmd是最常见的一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在全球各个人种中都有发病。此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主要是男孩发病,女性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依据估算大约每5000个男性新生儿中就有1个患此疾病。本病的发现和研究开始于1858年迪谢内对一个9岁小男孩的病例的研究,这个小男孩

2、因为肌肉萎缩不能行走,因此本病又称迪谢内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迪谢内发明了一种组织针可以用来经皮进行肌肉组织活检,此举因超越了当时医疗的道德底线,引起当地报纸猛烈的批评。然而通过组织活检技术获得的组织图片,为发现假肥大性麻痹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迪谢内认为本病特征性的症状之间有着共同的联系,因此在他的巨著del’electrisationlocalisée中,他首次描述了这些症状,并提出了幼儿期假肥大性瘫痪的概念。他认为这种疾病好发于男性,病情呈进展性,幼儿时期表现为鸭步、腓肠肌假性肥大,在青少年时期发展成瘫痪,患者夭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

3、步,现在我们已了解了dmd的病因。本病的发生是由于编码dystrophin的DMD基因的突变所引起,有约1/3病例为散发,没有家族史,是由基因新突变造成。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是x连锁隐性遗传病,依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将dmd大致分为重型(duchenne型)、中间型(intermediate型)和轻型(becker型)。Becker肌营养不良的产生也是由于DMD基因突变所引起,通常突变后产生的异常DMD蛋白仍具有一定功能,因而临床症状较DMD轻得多。Duchenne型营养不良症(DMD):也称严重性假肥大型营养不良症,是肌营养不良中预后最不好的类型,几乎仅见于男孩,母亲若为基

4、因携带者,50%男性子代发病,患儿出生时的活动如抬头、坐姿等均正常,自1岁以后开始逐渐出现站立和行走困难,首先影响骨盆带肌肉,以后累及肩胛带肌肉。患儿动作笨拙,易跌倒,走路摇摇晃晃,登楼梯或由坐、卧位起立困难。随着病变的进展,臀中肌无力导致行走时呈特殊的鸭步,患儿从仰卧位起立时需先翻转为俯卧,再以双手支持地面和下肢缓慢地站立,称为Gower氏征。患儿双侧腓肠肌逐渐呈假性肥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表现为行为异常。病变呈进行性加重,常到10岁时已不能行走,大多数患儿最终卧床不起,并发痉挛、褥疮、肺炎而在20岁前死亡。Becker型(BMD):也称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

5、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可存活到成年以后。约1/4的患儿有智力低下,血中磷酸肌酸激酶(CRK)浓度显著升高,可达正常值的1万倍,肌电图显示肌病的改变伴有较轻的失神经支配电位;肌肉活体组织检查可见肌纤维坏死与再生同时存在,并有结缔组织增生。常在10岁以后起病,首发症状为骨盆带及股部肌肉力弱,进展缓慢,病程长,出现症状后25年或25年以上才不能行走,多数在30-40岁时仍不发生瘫痪,预后较好。目前的诊断方法是:根据患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血CPK酶学检查和肌电图检查结果,一般不难作出诊断。确诊可根据多重PCR技术、Southern杂交、点突变检查等方法。对于突变未明确的家系,可用STR位

6、点进行连锁分析,用于携带者的检出或产前诊断。国际上曾经有人试图用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DMD,在老鼠身上获得一定的进展。但用于患者身上尚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目前,如何把DMD型改为BMD型,延长患者的寿命或针对“无义突变”发挥作用治疗DMD/BMD,已经变成国际上的研究的热点。所谓的“干细胞移植”,“骨髓细胞移植”都是未成熟的方法,需要找合适的供体,同时给患儿用大量免疫抑制剂,存在危险性和经济投入。虽然近年来基因诊断技术和方法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dystrophin基因突变机制复杂,一种检测技术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其他类型突变的可能。尤为重要的是,目前尚未发现针对基因缺陷有效的治疗

7、方法,因此治疗主要是延缓疾病进程,保护肢体运动功能。经过临床应用证明有一定疗效的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环孢素a、钙拮抗剂等。而国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此外,国内外医学界针对dmd的治疗中如何纠正抗肌萎缩蛋白在肌膜上的表达缺陷展开了一些探索,parridge将正常成肌细胞悬液注入病变的肌组织,宿主的再生肌纤维就可能与正常人的成肌细胞融合,使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在再生肌纤维上表达,达到治疗目的。ascadi等成功地重组了两种包有12kb或6.63kb人抗肌萎缩蛋白cdna的sv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