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漏层的特征及漏失影响因素

第二章 漏层的特征及漏失影响因素

ID:37529751

大小:1.13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5-24

第二章  漏层的特征及漏失影响因素_第1页
第二章  漏层的特征及漏失影响因素_第2页
第二章  漏层的特征及漏失影响因素_第3页
第二章  漏层的特征及漏失影响因素_第4页
第二章  漏层的特征及漏失影响因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 漏层的特征及漏失影响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章漏层的特征及漏失影响因素为了提高防漏、堵漏工艺技术的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与先进性,必须搞清漏层特征,研究漏失影响因素及漏层分类。钻井与完井过程中,井漏可以发生在任何地质年代形成的地层中,从第四系直至元古界的各种岩性地层中,如粘土岩、砂砾岩、碳酸盐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等。研究漏失层特征,必须搞清上述漏失层中的漏失通道如何形成,其基本形态和分布规律。第一节漏失通道的形成漏失通道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漏失通道,另一类是人为漏失通道。一、自然漏失通道不同岩性的地层形成漏失通道的机理并不相同,下面按岩性分别加以阐述。(一)粘土岩粘土岩包括泥岩、页岩和黄土等

2、。一般来说,泥、页岩发生井漏的可能性较小。但其中一些较硬脆古老地层的泥、页岩,受地壳运动出露在地表或浅层,因构造运动而破碎形成裂缝、风化作用形成溶孔或其它层间疏松形成漏失通道,易发生井漏。中深井段和深井段泥岩因成岩作用(脱水收缩)、异常高压和构造运动均能形成裂缝,但这类裂缝长度短,宽度小,最大宽度0.5mm左右,一般为0.05~0.1mm。一般不易形成漏失通道,但个别情况下,如裂缝发育宽度大,亦有可能形成漏失通道。黄土是粘土岩中较特殊的一种,它是第四系陆相沉积物,其主要成分是粉砂和粘土。陇东地区黄土的形成主要是盆地四周的沉积作用。沉积物来源于盆地周围高地,形成不同地

3、点的残积、坡积以及部分风积的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由较湿热变成旱热)的改变,可能存在多次的沉积间断时间。由于这种间断沉积作用,使黄土不论从颜色上还是从成份上都出现了数层或数十层的沉积层,层间还夹杂有砂砾石或钙质结核等,其胶结物多为石膏、碳酸钙等盐类,耐水性差,当湿度增加时,强度显著降低。黄土层具有多孔性和多洞性,节理发育,结构疏松,渗透性等特点。黄土孔隙度高达40%~50%,有大量根管和垂直方向的孔洞,其垂直方向的渗透性与水平方向的渗透性差异很大,其垂直方向的渗透系数比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大4.5~37.5倍,-8-垂直节理有时延伸到地面,

4、构成漏失通道,钻进时泥浆从井中漏至地面。此外,黄土的大孔隙结构,当流体进入黄土后,降低了土粒间的粘结力,使结构变形,产生集中渗流,形成很多地下空洞和暗流燧道,进而演变成洞穴,构成了特殊漏失通道,使井漏更趋严重。通常刚钻开黄土层发生井漏时,泥浆还能返出,但越漏越严重,直至有进无出。(二)砂、砾岩砂、砾岩漏失通道按其成因主要可分为三类。1.浅层、中深井段未胶结或胶结差的未成岩的砂、砾层这类地层由砂粒或砾石构成,由于未胶结或胶结差,因而孔隙度大(大于50%),2孔隙连通性好,渗透率高达10μm以上,构成孔隙性漏失通道。钻进这类地层极易发生漏失。例如东疆三台、北三台、吐哈盆

5、地表层砾石层,辽河油田浅层流砂层、馆陶组砾石层等。2.中、高渗透砂、砾岩层孔隙是此类地层主要漏失通道。砂、砾岩孔隙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混合孔隙等三类。(1)原生孔隙:包括机械压实残留的孔隙、胶结物胶结后残余的孔隙和自生矿物结晶后产生的晶间孔隙。砂、砾石沉积后,其原始孔隙度达40%~50%,随埋深的增加,在机械压实作用下,改变了原始沉积的颗粒排列方式,砂、砾等碎屑颗粒分别由呈现游离状(极弱压实)→点接触状(轻微压实)→线接触状(中等压实)→镶嵌接触状(强压实),孔隙度与渗透率不断下降。当机械压实到一定程度时,机械压实对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影响明显减少,而胶结

6、作用的影响逐渐增大。胶结作用种类很多,包括自生粘土矿物的胶结作用、早期碳酸盐矿物胶结作用、硅质胶结作用、黄铁矿胶结作用等。此外,对原生孔隙产生影响的还有重结晶作用、蚀变作用和交代作用等。(2)次生孔隙:包括粒间溶孔、铸模孔、生物碎屑溶孔、填隙物溶孔、收缩孔、印模孔、粒内孔和微裂缝等。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处于两个阶段:①晚成岩阶段溶解和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此阶段泥质中有机质脱羧基作用产生CO2和蒙脱石释放的层间水进入孔隙形成酸性水,破坏了原孔隙水矿物之间的化学平衡,对砂、砾岩层颗粒和填隙物的易溶组分进行溶解、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此外,成岩过程,砂、砾岩中粘土矿物蒙

7、脱石脱水收缩也形成孔隙与微裂缝。-9-②风化—表生成岩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沉积物固结和埋藏后,因构造抬升而暴露或接近地表,受到大气淡水的淋滤、溶解作用,其外部因素有游离氧、二氧化碳、大气降水及微生物等,形成次生孔隙。(3)混合型孔隙:在原生孔隙存在的前提下发育了次生孔隙,包括下述孔隙:①粒间扩大孔:在原生孔隙基础上溶蚀形成的孔隙;②超大孔隙:在原生孔隙的基础上,颗粒全部被溶;⑧微孔隙:骨架颗粒和填隙物中的微裂缝。3.中深井段、深井段经成岩作用低孔、低渗的砂、砾岩层这类地层因成岩压实作用,其孔隙度、渗透率均较低,一般不易发生井漏。如东疆-32火烧山油田二叠系砂岩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