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广源董家发家史

济广源董家发家史

ID:37526478

大小:458.7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5-24

济广源董家发家史_第1页
济广源董家发家史_第2页
济广源董家发家史_第3页
济广源董家发家史_第4页
济广源董家发家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济广源董家发家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史资料“济广源”董家发家史“济广源”,是文安县左各庄镇大地主董树勋经营家业的一个字号。主要是为炫耀他家“人才济济,居官人多;财源宏大,源远流长”。据查,董氏的家业确实很大,它从清朝嘉庆至民国末年,经历了近一百五十年的发展过程,成为文安县最大的封建地主之一,在本县周围、京津两市以及东北三省,都颇有名气。董树勋的家乡,位于文安县城东北,大清河南畔。北靠东淀,南临文安洼。是九河下梢的一个水乡重镇,也是通往京、津、保三大城市的一个水运码头。资源比较丰富,市场比较繁荣。过去,这里的农产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高梁;水产有苇、藕、蒲、鱼、虾、蟹等。它不仅是一个远近驰名的苇席产地;同时又是一个

2、较大的鲜鱼市场。故历史上有“铁打的左各庄”之称。董树勋的高祖董世庆,从明朝末年由雄县开口村迁居左各庄镇。董氏的家业,经过几代的苦心经营,从清朝嘉庆年间起家,到光绪年间逐渐兴盛。在文安、霸县、静海、大城等县境内,共占有土地十万亩(其中苇田三万八千亩)。号称千顷,但未挂“千顷牌”,左各庄镇上的土地,除董武霸等三个地主占有一部分外,百分之八十以上被“济广源”占有。董树勋及其以后的三代,都是靠贪官污吏勒索的不义之财,吞占、出租土地,放高利贷,经营商业,垄断镇上的经济命脉,残酷压榨剥削劳动人民,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清末民初,开始走向腐败没落,到一九四五年文安解放时,这个曾一度赫赫有名的“济广源”,

3、已经腐败到不可拯救的地步,整个家业,除剩下几万亩土地外,几乎全部耗尽。现将“济广源”的发展过程,分三个时期,追记干后:(一)发展时期据调查,从一七九六年至一八八七年,约九十多年,是“济广源”的发展时期。“济广源”,原名喜新堂。它的祖上,原来也是劳动者。每年靠自己种田和兼营船运,维持生活。一遇灾年,生活很苦,多是糠菜半年粮;一遇丰年,日子就稍有富裕。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收入不断增加。一有积蓄,就置买几亩土地或者造只木船,扩大经营。并拿出钱供子女上学。因此,董氏从第五代至第七代,都有人在朝为吏。最大的官职属董殿发,从九品,后被嘉庆皇帝诰封为奉政大夫。1文史资料在封建社会里,有钱就有势,有势

4、就能发大财。董殿发在居官期间,曾仗势捞过一些好处。他不仅为董氏家业的发展“奠了基”;而且为创建董氏大业,培养了“后代”。董殿发只有一个儿子,名叫董树勋。嘉庆十七年(1813年)生。从小娇生惯养,稍大即入学攻读,并且做了“贡生”,但并未居官。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董殿发病故。董树勋继承父业,继续经营。他野心勃勃,一心想借其父留下的遗产,创建“董氏大业”。他一方面拿出积蓄,乘农民受灾之危,贱价收买土地,扩大船运,并改自己经营为雇工经营。同时,大放高利贷,剥削劳动人民。那时,文安洼十年九涝,大批农民背井离乡,逃荒在外。没逃荒的农民,只有破产度荒。土地大部荒芜,无人问津。当时,只要存有几斗

5、粗粮或几块银元,就能买到几亩甚至几十亩土地。董树勋就是乘这种机遇,花钱不多,就置买了二十多顷(每顷一百市亩)土地。灾年一过,又转手租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从而收取大量租金。这样,时间不长,董树勋就发了大财,成为镇上一大“富户”。这真乃“万户遭难,富了一家”;另一方面,董树勋按照其父的遗训,下本钱供子女上学。什么活都不让子女们干,只管专心攻读,准备应试,夺取“功名”。董树勋成了暴发户,镇上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董家发财是他家有“福”,有“财神”;有的则说,董家发财是使大船得了外财。人言可畏。为了掩盖其剥削罪恶,董树勋编造了一个迷信传说,广为传播,企图愚弄乡民。说什么,有一年文安洼闹大水,他家

6、使大船,在苏桥码头上遇上一位白胡须老人,带着几囊财宝,非坐他家大船不行。船行至洼中,那白胡须老人突然不见了,把财宝都留在船上。那白胡须老人是个“神仙”,赐给了他家万贯家财,才置买了良田和草地(文安洼人称苇田为草地)。时至今日,镇上一些年迈的老人对这个传说,仍记忆犹新。其实,哪里有什么“神仙”?董氏的家业,都是劳动人民用血汗为其换来的。董树勋有两个儿子:长子董芳洲,字葆光。道光十五年(1835年)生。邑庠生,后被咸丰皇帝诰封为中宪大夫。同治六年早亡;次子董芳泽,字润生,道光廿九年(1849年)生,贡生。后随其父经营家业。随着家业的发展,董氏雇工逐年增多。除雇有十几名长工,整年为其管理家务和

7、劳动外,农忙时还雇上百名短工,为其管理苇田。董树勋对长、短工都很刻薄,尤其对短工更甚。人们起早贪黑,累死八活的为其干上一天,只挣几个“小2文史资料钱”的工钱,而董氏的收入逐年增多。收入大了,就置买土地,扩大经营,到光绪十年,董氏的土地占有量达到四千亩以上,其中苇田一千多亩。加上放高利贷和船运,达到了“旱涝保收”。董树勋发财的消息,迅速传到周围的乡村。这时向董家攀亲借贷的人与日俱增。但董树勋对这些亲戚很不耐烦,生怕这些人只借不还,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