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中医方子

有用的中医方子

ID:37525497

大小:8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24

有用的中医方子_第1页
有用的中医方子_第2页
有用的中医方子_第3页
有用的中医方子_第4页
有用的中医方子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用的中医方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内科方  是一个些不错的方子,但要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因为中医讲究辩证。 消化道肿瘤中医药治疗    生半夏15g,陈皮10g,旋复花30g,威灵仙30g,天花粉15g,浙贝母15g,川厚朴30g,生黄芪40g,杭白芍15g,小枳实15g,石见穿30g,蓬莪术15g,醋柴胡10g,生甘草1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60g,炒白术20g,露蜂房15g,大蜈蚣3条。每日一剂,一次水煎,浓缩取汁,少量多次频饮。加减:食道癌(包括贲门癌)加干蟾皮、急性子;胃癌加猫人参、乌药;淋巴转移加生牡蛎、玄参,并吞服小金丸;肝转移加八月扎、土元

2、、斑蝥、鳖甲;肠转移加苦参、红藤、败酱草、苡仁;腹水者加葶苈子、泽漆、椒目、蝼蛄(去头);体虚者加西洋参、麦冬、天冬,并吞服六味地黄丸。只要服药有效,均应坚持服药。前三个月每日一剂,以后视病情每日或二日一剂,一年后绝大多数病人病情可得到控制,甚至查不到癌细胞,但还是要坚持服药,每二日或每三日服药一剂,坚持到第三年或更久,否则有复发的可能。  (2)膏剂:活蟾50只,大蜈蚣120条,守宫240条,以及白种参、西洋参、紫河车、枸杞子等;用黄酒、井水各半煎煮浓缩,用蜂蜜收膏约5000g,每次50g,每日3次化服。  (3)丸剂:田三七

3、、制马钱子、全虫、土元、炙蜂房、白花蛇等各适量,蜜丸如绿豆大,每日3次,每次10g,饭后服。  (4)散剂:硇砂、硼砂、柿霜、云南白药等各适量,碾极细末,每服2g,每日4~6次含服,用于食道癌、贲门癌,吐泡沫痰多,梗阻滴水不下者,一般2~3天即收开塞通膈之效,且泡沫痰亦随之减少或消失。  (5)外敷方:藤黄、干蟾、六神丸、生乳香、生没药、大蒜瓣、醋元胡、人工麝香等各适量,碾极细末,用布袋装好,系于肿瘤相应部位之体表面(干敷),每天佩戴6~8小时。    食道癌饮食难进,吐涎沫多.古之饮鹅血法,嘱每天或隔天用一只白鹅,把鹅头切掉后

4、,立即将鹅颈含入患者口中吸热血(患者虽然滴水不进,但饮鹅血非常通畅)    慢性肠炎名验方    仙桔汤    [组成]  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克,甘草4克。    [功能]  补脾敛阴,清化湿热。    [主治]  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用法]  一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二次服。    [方解]  凡慢性痢疾,迭治不愈,缠绵难

5、解者,往往既有脾虚气弱的一面,又有湿热稽留的存在,呈现虚实夹杂之象。因此,在治疗立法上,既要补脾敛阴,又需消化湿热,方能奏效。仙桔汤即据此而拟订。方中仙鹤草除善止血外,并有治痢、强壮之功,《滇南本草》载“仙鹤草治赤白痢下”,因此,本品不但可治痢下赤白,还能促进肠吸收功能的恢复,对慢性泄泻亦有效。桔梗《别录》载:能“利五脏肠胃,补血气……温中消谷”;《大明》载:桔梗“养血排脓”;《本草备要》载:桔梗治“下痢腹痛”。因此,本方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功,而是取其排脓治痢之效,凡泄痢大便夹杂粘冻者,取桔梗甚效。白术、木香健脾而调气;白芍、

6、乌梅、甘草酸甘敛阴,善疗泻痢而缓解腹痛;白槿花味甘性平无毒,能清热利湿凉血,常用于肠风泻血、血痢、带下,用治痢疾,有一定效效,其不仅能迅速控制症状,且长于退热;槟榔本为散结破滞,下泄杀虫之物,若用小剂量则善于行气消胀,故对痢疾、泄泻而腹胀较甚者,颇有功效。诸药合之,其奏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之功。    [加减]  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解15克,秦艽9克;腹痛甚者,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

7、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芪15克。凡久泻证属脾肾阳虚或为肾阳不振者,则非本方适应证,当以附子理中或四神丸治之。    [按语]  中医药治疗痢疾,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且疗效肯定,已为世人所公认。      中西医虽同有痢疾之名,但内容略有不同。西医所说的“痢疾”,其诊断是建立在病因学基础上的,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和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的阿米巴痢疾。而中医学所称的痢疾,是一种症状诊断,它包括临床上出现的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候。因此,中医学的“痢疾”不仅包括了西医的细菌性痢疾、

8、阿米巴痢疾,还包括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痢疾病名在《内经》中称为“肠辟”,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肠辟下脓”等。至隋代(公元5-6世纪间)始称“痢疾”,巢元方所撰《诸病源候论》中有专述痢疾的《痢疾诸候》章节,痢下“重者状如脓涕有血杂之”;“轻者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