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对联常识及名联赏析

第二章 对联常识及名联赏析

ID:37523251

大小:31.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5-24

第二章  对联常识及名联赏析_第1页
第二章  对联常识及名联赏析_第2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对联常识及名联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对联常识及名联赏析一、对联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根据使用的目的和场所的不同,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励志联、题赠联、问答联、谜语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看起来简单,但要写出一副好的对联是很不容易的,许多古时流传下来的经典对联,都

2、是作者千锤百炼的结晶。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如:自古雄才多磨难(仄起:现代语音中一般三声、四声为仄音。)从来纨绔少伟男(平收:现代语音中一般一声、二声为平音。)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

3、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如: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二、对联的作法对联,在吸取了诗词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也是一种浓缩了的文

4、学艺术形式。对联属于文学艺术,自然也要在“立意、选材、抒情、言志”等方面斟酌推敲,这样才能使对联的主旨鲜明,富有教益。一幅对联中的上下联之间,还存在着各种逻辑关系:如并列、连贯、递进、假设、因果、条件、选择、目的等,这些关系类似与复句的逻辑关系。当然工整的对联,在创作的内容和手法上,一般还有如下常用的作法:正对法:根据要表达的内容,上联和下联各从事物的一个方面叙述或描绘,讲明某种道理。如:工业为主导自力更生建祖国农业是基础奋发图强夺丰收反对法:上下联的内容是对立的。即一正一反,或一昔一今,内容上形

5、成鲜明的对比。但对比要说明一个道理,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如:忆苦思甜莫忘久社会苦难溯源追本牢记共产党恩情描绘法:以白描的手法描绘景色,蕴涵情感。这种对联能给人意味深长的感觉。如:孤山独庙,一将军横刀匹马两岸夹河,二渔翁对钓双钩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破水底天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即便于人们领会,又含蓄隽永。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烘托法:先描绘某事物,再深化对联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此外对联在创作中的用字上也很有讲究,除

6、了上联和下联字面不能重复外,还有一些常用的技巧:复字:在上联或下联中重复出现某一个字。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隐字:有意的将某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仪廉(骂袁世凯“王八无耻”)嵌字:藏头联是其中的一种。就是把有关的人名、物名或其他名字嵌到对联中,使对联意中有意。如: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恩在人民功在党来时伟大去时荣(藏头联。赞扬周恩来总理。)叠字:在对联中,把某些字

7、叠加起来使用,形成效果。还有运用多音法叠加的创作方法。如: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拆字:就是将对联中的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立的字。如:妙人儿倪家少女大言者诸葛一人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合字:把对联中的某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偶,同时蕴涵某种含义。如: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更妙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数字:在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构成的对联。如: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帆,下九江,还有十

8、里。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当然,对联的创作技巧很多,如同音联(移椅倚桐同赏月;点灯登阁各读书)、同旁联、拟声联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